决“看病难” 家门口就可看中医
北京市平谷区的肿瘤患者李大爷曾想就近找个好中医看看,但结果很无奈。后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的中医肿瘤专家常来他家附近的基层医院义诊,他总算如愿了。如今通过辨证论治,加上中药外敷,他的病痛已大大减轻。
李大爷的故事,其实就是党和政府为缓解“看病难”问题所作努力的体现。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尤其是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为民造福。
中医服务网络更健全
在城市,国家完善了以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面向社区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功能,保证至少配备一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
在农村,完善了以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村卫生室为主体的中医药服务网络。2010年基本实现县级中医医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完善了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配置,几乎所有乡镇卫生院都设置了中医科或提供中医药服务,每个村卫生室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目前,我国已有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的乡镇卫生院、5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为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在我国,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直存在着中医药服务不足的问题,急需从软、硬件两方面同时改进。
如硬件方面,2009~2011年间就有368所县级中医医院得到中央财政支持和重点建设;“十二五”开局后,2011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0亿多元,支持全国70所县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为配合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中央财政安排深化医改专项资金42亿多元,主要用于支持1960所市县级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提高服务能力。
在软件方面,“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力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等项目。有 10万余名乡村医生参加了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2万余名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接受了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1万余名城市社区中医药人员参加了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让基层中医药人才用得上、留得下。
解决“看病贵” 显中医简便验廉优势
湖南农民周石秋是一位中风偏瘫患者,今年6月,在岳阳市岳阳楼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接受治疗,2个月后明显好转。如果在以往,他要自付多数费用,但如今80%费用可由“新农合”报销,20%以其他方式报销,最终“零花费”。
报销门槛低、比例高
实现使用中医药“零花费”,还要感谢《若干意见》中“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的规定。根据这一精神,全国各地都推出了降低门槛、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的政策。
以甘肃省为例,2010年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额报销。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使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0年版)中的甲类中成药、中药饮片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中的中成药、中药饮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给予全额报销。新农合对定点医疗机构使用上述两个目录中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以治疗为目的的基层实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分别在门诊和住院统筹资金中给予全额报销。此外,对符合条件的院内中药制剂全额报销。
据统计,全国农村参合县中51%提高了中医医院报销比例,42%将中医药与西医药服务分开核算并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22%降低中医医院服务报销起付线,14%降低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病种报销起付线,38%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报销比例,17%将中医药优势病种纳入门诊大病统筹并提高报销比例。
不少像周石秋这样的农民患者以前会选择在家自我恢复、消极治疗;而现在这种问题已有所改观,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有医保保障的中医药治疗了。
适宜技术小办法管大用
“几根针下去,7天,我的面瘫就治好了。”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的柳大娘开心地说。老人前几天突发面瘫,嘴歪到一边,腿脚不便的她对治病犯愁,对到大医院排队挂号更犯愁。来到南关区全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进行了针灸,当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几天就全好了。这都是小小银针起的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的社区、乡镇卫生院都结合当地需要,推广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如长春市就在全市6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集针灸推拿、康复、中药为一体的中医集中诊疗区。在长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熏洗等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老百姓忽然认识到,原来中医药不仅能调理亚健康,还能治疗重大疾病,能管大用了。
此外,医改启动以来针对中医药服务价格过于低廉的问题,各地积极探索发挥医保补偿的杠杆作用,较好地调动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的积极性。
做到“服务好” 看中医舒心有疗效
陈阿婆是一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专科治疗效果良好。可每次配药要等一个多小时,再拎着几大包中药挤两个小时公交才能到家。对于年老体弱的她来说实在辛苦。“但现在好了!”陈阿婆满意地说,“每次看完病不用再排队等药,只要填张表写下地址,第二天就会有人把煎好的中药免费送到家。”陈阿婆的满意,缘于医院在“三好一满意”活动中推出的新举措。
专病中医有特效
陈阿婆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专科是岳阳医院建设的众多中医专科之一。近些年,政府对中医药专科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47亿元,安排了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313所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753所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开展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等工作。以点带面、以强带弱,结合各地实际需求和优势,在省市县不同层次完成的专科专病建设工作,夯实了老百姓看好病的基础。
目前, 全国各地的专科建设卓有成效,涉及肝病、肾病、针灸、骨伤、脾胃、神志病等众多领域,让各种疾病的患者都能体验到中医药服务。
大医精诚服务百姓
中医一直崇尚“医者仁术”的理念。从“创先争优”到“三好一满意”,全国的中医院始终活跃在提高服务质量的第一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引导和推动全行业开展优质便民中医药服务,通过优化就诊流程,延长门急诊时间等,做到“服务好”。通过“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做到“质量好”。加强行业自律,坚决杜绝乱收费、收受“红包”、回扣等不正之风,做到“医德好”。
中医药系统通过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各地的老百姓普遍对中医药服务越来越满意。
推广中医“治未病” 让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体质学说”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门诊接到过一个外地患者的电话,说经过王琦的体质辨识,用中药和食疗方调节,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还想给家人预约就诊。王琦说,目前应用体质理论的治未病中心已遍布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区、市)和部队系统,为很多亚健康人群带去了福音。不少百姓已经认识到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可以少得病、晚得病,甚至不得病。
中医文化科普力度大
要想让老百姓接受和树立中医药健康观念,就离不开文化科普宣传。“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是“十一五”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自2007年开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3个中央部门和单位共同主办了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中医中药中国行”,用3年时间走遍了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走进了军营,通过组织文化科普讲座、向各地群众送医送药送知识、培训社区和乡村医生等形式,使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在群众中广泛传播。继而,又用3年时间开展以“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深化中医药文化科普效果。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
全国各地也踊跃开展文化科普宣传,由点及面,与“中医中药中国行”共同把认识中医药、相信中医药的种子广播人心。
公卫服务中医显效果
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原来一直是短板。但“十一五”以来,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防治的水平与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加强了重大慢病、疑难病种、优势病种和重点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研究提出了一批重大疑难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案及常见病临床实践指南。中医药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和手足口病、防治甲型H1N1流感及疫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73个试点地区启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探索将中医药服务逐步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服务。2011年调整后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10大类41项,卫生部要求,在健康档案、妇幼保健、慢性病患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要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李大爷、陈阿婆、周石秋……是众多受益于中医药的百姓的缩影。他们面对疾病或许苦恼过,但伴着医改的深化,中医药服务悄悄走进他们的生活,善其体,悦其心。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