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获美国拉斯克奖,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肯定。这一荣誉是中医人的骄傲,却也让中医药科研工作者们倍感重任压肩。
中医药大有可为,但中医药学术发展缓慢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中医药如果在疾病防治技术上没有新的发展,在临床疗效上没有新的提高,在维护和增进人们健康上没有新的作为,政策制定就缺乏有力依据,事业进步就缺乏强力支撑,生存发展就将面临严峻挑战。
而且,随着在深化医改中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期待越来越迫切,现实对中医药学术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中的预防保健为例,尽管人们对于中医药“治未病”及养生保健特色优势有普遍认识,但由于缺乏充分的学术研究支撑,导致在政策制定中碰到许多困难。中医“治未病”的技术方法、服务手段相对还不足,要使之真正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解决这一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难题,必须直面问题本身,提高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切实把加快推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作为政策扶持和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首先要理清思路,深刻分析中医药学术进步的制约因素,找准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其次要坚持继承创新,将在继承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作为学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取得原创性成果,形成原创性优势;
第三要注重实效,使理论创新成果能指导临床实践,临床创新成果能够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中药创新成果能够满足临床和生产需求,方法学创新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实践所用,让人民群众真正从中医药学术发展中获益;
第四应创新机制,围绕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需求,凝练大项目,搭建大平台,实现大联合;
第五要加强转化,把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切实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上,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有疗效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方法、方案或指南,服务于广大民众。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