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自此迈开广东由中医药大省向强省前进的步伐。6年过去,中医药强省建设“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广东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等方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并创造了“八个第一”的骄人成绩。这些进步和成绩与广东各级领导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医药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欢迎与喜爱、中医药行业的团结努力分不开。
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一把手亲自抓
早在2004年2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一份材料上批示:中医中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研究开发潜力很大,走出国门前途无限。广东省是中医中药大省,应当成为中医药强省。之后又做出10多次批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思路逐渐明晰。2006年1月,广东召开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张德江强调,“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省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构建和谐广东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是发掘和发展岭南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需要。”
广东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广东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张德江和时任省长黄华华担任顾问,时任常务副省长钟阳胜任组长,时任副省长游宁丰、雷于蓝和省政协副主席、卫生厅长姚志彬担任副组长,与中医药有关的13个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同时为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还成立中医药强省建设联席会议,上述部门为成员单位,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中医药发展的相关问题。这一举措在全国尚属首个。之后,广东各地市也纷纷成立相应规格的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部门纷纷为中医药发展出力,形成通力配合、上下联动的格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后不久就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他和省长朱小丹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将持续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列入广东省医改“十大任务”和广东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强省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今年10月召开的广东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大会上,省委书记、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政协主席,“四套班子”一把手悉数到场,如此高规格,在全国也属罕见。汪洋在会上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接受针灸治疗咳嗽的经历,更是把建设中医药强省纳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强调要按照幸福导向型理念发展中医药事业。
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医药由曾经的弱势边缘化逐渐受到关注和支持。对此,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彭炜深有感触,“省发改委、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时向中医药倾斜,投入加大,中医药局也由‘弱势部门’逐渐发挥出行业引领作用。”
科学决策
人力物力财力大幅增加
2006年的建设中医药强省会议上,张德江指出了广东中医药发展的5个差距:认识不够,高层次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管理体系不健全。在建设中医药强省这一科学决策下,全省上下对中医药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大意义有了充分认识。各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文件,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从政策上倾斜,从投入上增加。时隔六年,这些差距不但已赶上,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建设强省决定,制订出台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逐步加大财政对中医经费投入。2006~2011年,全省财政中医药事业经费共计投入 33.55亿元,仅2011年就达8.55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98%。这其中省级财政中医事业经费共计投入11.44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43%。同时还设立中医药强省专项资金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省编办增加了省中医药局处室和编制,强化了中医药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力量,部分地方卫生局也纷纷成立了中医科,落实中医药工作。要求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不低于25%,并将省中医院、省第二中医院列入省编办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
省发改委在强省规划项目及新医改实施方案的研制与项目确立方面主动向中医药倾斜。省教育厅在中医药类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及职业教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广东省中医院吸引全国名老中医到广东带徒,提高广东中医药服务能力,弥补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短板。省科技厅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中,安排经费开展中药现代化、中医药关键技术研究等专项研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降低医保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起付标准,鼓励使用中医药。
各地方政府在落实省里相关政策的同时,结合当地中医药发展现状,出台本地中医药事业发展指导意见,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建设中医药强市。与此同时,《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国家的相关文件也给广东的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环境。
群众欢迎
中医药融入百姓生活
广东在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方针政策的同时,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医学和人民群众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中医药,不仅能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而且能少生病、不生病。
广东中医药基础好,群众认同度高,加上地处岭南、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对发展中医药十分有利。广东人历来有喝凉茶、煲老火汤、做药膳的传统习惯,有信中医、用中药的深厚群众基础。因此,建设中医药强省顺应群众需求。
如何让中医药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广东省在这方面深刻认识到中医“治未病”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在全国率先开展“治未病” 健康工程,拓展了中医药服务领域,丰富了服务内容,带动了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新时期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和医改的有力抓手。据统计,广东省“治未病”服务人次由2007年25万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300万人次,增加了10倍多。
此外,广东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通过举办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建设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在省内媒体开办中医养生保健栏目、设立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措施,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广大群众了解了中医药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科学价值和防病治病知识,赢得群众对中医药的信赖,信中医、用中药的理念深入人心,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为中医药强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广东中药资源丰富,中药产业发展迅速。在此基础上,鼓励扶持农民广泛种植中药材,着力打造一批大型中药企业集团、中药现代物流企业,中药种植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团结协作
行业上下努力奋进
广东中医药系统干部职工是中医药强省建设的主力军,各项政策措施能否落实到位,关键看中医药人如何去做。无论是管理部门、医疗机构,还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东中医药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和谐、奋发有为、为中药发展不懈努力的精神面貌。
作为广东中医药界的“掌门人”,彭炜深受感动。她认为,省中医药局全体干部能精诚团结、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勤政为民、克己奉公,有大局意识,与全省中医药系统干部职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大团队”,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国医大师邓铁涛虽已年过九十,仍然为中医药强省建设献策出力。他与广东省中医院吕玉波院长发起聘请全国名中医来省中医院授徒,组织“岐黄班”,提高了该院骨干医生临床水平。他还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办“经方班”,成立“中医经典研究所”,倡导读经典。这些措施,为广东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
有了领导重视和好的政策支持,全省中医医疗机构更是不遗余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中医药服务。仅2011年,全省中医医院诊疗总人次就达5714.2万,出院人次93万,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91%和116%。
广东一直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前沿,中医药强省建设再次让广东走在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前列。分析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之路有六大基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与协调,争取国家和各有关部门支持,是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政治基础;制订纲领性文件,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具体化,出台落实意见和政策措施,是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政策基础;加大投入,完善投入机制,是中医药强省建设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发挥特色优势,满足群众需求,将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民众,是中医药强省建设的群众基础;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加强统筹,提高行政效能,是中医药强省建设的体制基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信中医、用中药、重养生的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是中医药强省建设的社会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幸福也成为人们对小康社会的一个衡量指标。如今,广东又提出,按照幸福导向型理念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把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和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医药将为提高广东人民“幸福指数”贡献力量。
继广东之后,也有部分地方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强市的模板,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群众将从中受益,老百姓也将享受到更优质、更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