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信息中医新闻正文

完善教学模式 培养高层人才

要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既需要个人的聪明才智,更需要好的成长环境。当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很多挑战,切实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势在必行。

明确定位,突出中医化、精英化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是近代教育史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专业教育,中医高校与综合大学不同,应该突出的是专业特色,属于精品教育、精英教育,不能用发展综合大学的思路来要求中医高等教育,而应该树立精品意识,满足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

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误区,需要进行纠正和提高。中医药院校应该实行精英化教育,在入学门槛上进行拔高,纳入重点大学范畴;在培养上,以中医为主。中医学院不能套用西医学院的教学模式,而应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培养人才。在出口上,要严格把关,注重培养质量。这一方面需要高校和高校主管部门进行充分的论证,要把一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吸引到中医院校中来,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基础弱的劣势。

推进中医教学模式改革

师承教育与学院式教育相结合

中医学是一门继承性极强的医学科学,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振兴中医的重要战略决策。在中医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有学院教育和师承教育两大途径,而两者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教学规律。

师带徒是历史上中医学培养人才的固有做法,通过口传心授,将基本理论、中医特色、临床疗效传承给徒弟。师承培养模式最大特点是以临床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通过学生的早实践、多实践,让学生耳濡目染,体验医护人员工作性质,体验中医的社会价值,加深对中医学术思想和辨证思维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水平和巩固专业思想,还可将枯燥乏味的中医理论知识、概念在生动、直观的临床过程中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强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学院教育则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具有集中性强、理论规范统一、效果明显的优势,适合于大批量作业。在充分吸收接纳学院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优势上,积极探索两者结合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实现优势互补。许多中医专家认为,应该将师承教育纳入到中医高等教育当中去,成为中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深化培养思路与教学模式改革

要培养临床名医,就要从进入大学门开始进行培养,一直坚持到临床工作之后。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校期间就必须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营造名医成长的环境。

要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中医学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到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整合中医学课程体系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落脚点,努力形成中医学专业有特色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中医学既有医学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中医教材如果违背了中医学术特点及发展水平,背离中医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直接借用或照搬西医院校教育模式及教材编写体例,都将对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有害无益。

因此中医教育必须通过其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协调这一矛盾,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国内外医疗市场需要相适应。整合中医、西医课程,克服学时过多、学业过重的矛盾。

整合中医课程,摆脱原有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突出中医学科特色。突出辨证思维方法的培养,尽可能地、科学合理地减少知识点的重复、知识板块的叠加,增加必要的现代研究成果。

加强后期临床教育教学改革

名医之所以成名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培养名医要重视临床实践,加强临床基本功训练。必须狠抓临床基本功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早临床、多临床。在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必须认真跟师实践,增长自身的实践知识,为今后的独立临床医疗,增强信心和能力。

临床课程与临床实习一体化。将中医理论与临床课学习、临床见(实)习三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彻底打破基础课、临床课与临床实习课分段教学模式,打通前后期中医课程,使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

发挥师带徒作用

师带徒是当今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为名老中医配备学术继承人是一种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形式。

从培养目标来看,继承工作属于非学历的继续教育,要求基本掌握和达到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临床水平或技能水平。

从教学内容来看,继承教学主要是学习继承指导老师已有的经验和专长,要求继承人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

从教学方式来看,继承工作的教学以跟师临床实践为主,一方面,指导老师通过口传面授、临床应诊和实际操作向继承人传授他们的经验和专长,另一方面,继承人通过跟师学习和不断实践,学习继承老师的经验和专长。

在这方面广东一直走在前列。广东省中医院从2000年起实施“名医工程”,得到了全国名老中医的鼎力支持。该院在借鉴传统“师带徒”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取了“集体带、带集体”的带教方法,先后有近百名中青年专家拜师38位名中医,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探索出了一条现代中医临床高级人才的培养之路。这些措施值得进一步推广。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上一篇:让中医科普贴近百姓

下一篇: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增员增内设机构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