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科技成果的项目,近日通过验收。从1949年至2007年,810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虽然不乏成功转化到中医药实践中的,但仍有许多优秀的成果完成后被束之高阁,乏人问津。国家投入巨资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在令人可惜。
中医学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医药科研成果不断总结于临床实践并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说等,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做了最好的诠释。
再如新中国成立后,曾获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因为得到很好的转化应用,有力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制定冠心病辨证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研制多种活血化瘀方药及新药,如地奥心血康、通心络胶囊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等。
分析现实中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的原因,固然有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环境不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不规范等因素,但也暴露出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缺陷。
基于上述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省部级以上中医药科技成果分析与研究课题组通过分析研究,不仅筛选出优先推广转化的应用性成果333项,还界定了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概念、提出五类分类方法、明确每类成果的表现形式和评价标准,就加强成果管理、促进成果转化提出了政策建议。这些评价标准、评价体系、政策建议,将有力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
希望在该项目的带动下,能看到更多束之高阁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落下地来,走向临床、走向基层,为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促进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真正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