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信息中医书籍脉经正文

王叔和在《脉经》中表现的革新创造及其影响

1、完成独取寸口法

今本《难经》虽然在“第一难”就提出独取寸口之法,但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并未解决。例如寸关尺的位置问题,《难经》之说,关还只不过是一个分界线,并无长度,对于寸尺亦只是寸主阳尺主阴,对划分脏腑却用浮沉法等等,仲景参用《难经》的脉法,但对关只称“关上”亦没有解决关脉长度问题,并且亦时时参用趺阳、步阴、阳明等脉特别是对杂证,趺阳脉使用的尤多。说明在王叔和以前独取寸口法虽然已经出现但没有最后完成,《脉经》出来以后才完成这个脉学上历史性的改革工作。

2、脉名与脒形规范的制定

在《脉经》以前,就今日所能见的古籍中所涉及到的脉象名称是很多的,并且多数没有说明它们的指标、脉名的问题亦很多。其中有一脉二名、二脉一名,不同脉象的性质条件等有部分交叉重复,一脉可有不同解释,平脉病脉不分,形容词汇所指的脉,不像脉名,及既无解释无法理解的脉名,不合情理的形容等等。各书对脉象的概念、用法、分寸不同,就是在一书中亦有时出现很大的差别等等,这当然是脉法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尽管反映了它丰富多采,但亦说明它存在混乱和不统一的问题。就如脉学的复古派明,卢之颐在《学古诊则》一书中以大、小、数、迟等十则分类的脉名就有:

大:肥、洪、散、横、弦、革。

小:弱、瘦、细、微、萦蘩如珠丝。

数:急、疾、击、搏、躁、喘、促、动、奔越无伦。

迟:缓、脱、少气、不前、止、歇、停、代、结、如泻漆之绝者。

滑:利、营、喙、翕、章、连珠、替替然。

涩:紧、滞、行迟、为不应指、参伍不齐,往来坚而散,如雨沦沙,如轻刀刮竹。

长:谍、高、诵、端直、条达、上鱼为溢。

短:抑、卑、退、不及指、人尺为覆。

浮:盛、毛、泛、芤、如循榆荚,肉上行,时一浮,如水中漂木,瞥瞥如羹上肥。

沉:潜、坚、伏、匿、过、减、陷、独沉、时一沉、如口锦裹砂、如石投水。

以上除如雨沦沙、轻刀刮竹、如锦裹砂、如石投水等数种外,全出自《脉经》前之古籍,然仍非全部,此外如满、绝等及各种形容式之脉象等还有很多。又如《素问·大奇论》中之浮合,火薪然、散叶、省客、丸泥、横格、弦缕、交漆、涌泉、颓土、悬雍、偃刀,如丸、如华等或无所解或其解无法理解。即如缓脉本不难解,但《伤寒论·辨脉法》上说:“阳脉浮大而襦,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缓也。”这就与通说不一,亦不好接受,又说:“脉浮而紧者,名日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说弦紧之状固然是千古不磨的,但前而又说脉浮而紧,名日弦这就无法理解,又如《伤寒论·平脉法》说:“翕奄沉、名日滑。”虽然下文有解释,后人亦有说是非常神妙的,但终不好理解,称颂的人亦不过“强作解人”以惊人取重而已。又如《内经》中对某些脉象的形象描写,如肝的真脏脉有“如循刀刃”,试问谁用指尖循过刀刃,得来那种感觉,又怎么联系到脉上。以此种种笔不胜书。诚如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的自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王、阮、付、代、吴、葛、吕、张所传是有异同的,脉学发展到此确需进行一番整理改革了,首要的工作就是脉名脉形的统~和指标的建立,非如此不能真正将前人的经验方法继承下来,亦不能使后人在工作上研究发展上有所遵循,于是在《脉经》第一卷,第一篇王叔和就提出了“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又注明为“二十四种”。

将脉象整理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散、缓、迟、结、代、动。每种提出它们的指标,另外在正文之下多数附有参考的说法,如芤脉正文为“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下有夹行小注说:“一日手下无,两旁有。”叉如弦脉正文为:“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小注说:“一日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为弦”。等等,浮紧为弦出于仲景分析已见前文,但王叔和却将它放在参考文献的最后,可见王叔和亦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另外这种提出指标后再附以他说可能就是所谓“所传异同”吧!王叔和所说的二十四脉名称划一,指标明确,符合实用,易于推广得到当时及后世的承认,古脉学中种种名称合于《脉经》的保留了下来,其它的就被从实际工作中扬弃了,其中有在指标上与《脉经》不同的如促脉,古人说是“上击”而《脉经》定为“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后人就以《脉经》的指标为准,不再考虑“上击”之说了。《脉经》以后的有关脉学著作都是以二十四脉做为基础的。凡此种种都说明《脉经》的规范出来以后,脉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是古脉学的终结和后世脉法的开始,脉形规范形成了后世脉法的准则。在“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中,还提出脉象相类的内容为:“浮与芤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做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等,这为后人对脉象的分类分纲等打下了基础。

3、寸口三关的划分及分主脏腑

寸口、尺中之名见于《内经》,但《内经》所谓寸并非后世之寸脉,尺中是指尺处亦不是后世之尺脉,关与格对是讲脉理亦不是后世之关脉。到《难经》虽有独诊寸口及寸关尺之说,但关脉尚不清楚成熟只是一个分界线,如《难经·第二难》说:“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日尺寸也。”可见关只是个分界线,并没有长度,所以在仲景的书中提到关时还说是“关上”而无法名之为“关脉”,这是独诊寸口法当中应该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脉经》给予了解决。

在第一卷中有:“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其中说:“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日寸口、从寸至尺,名日尺泽,故日尺寸。寸后尺前、名日关、阳出阴人,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人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竞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这就非常清楚地划分了寸关尺的部位和各占的长度,即高骨娃为关(关前寸后尺,及寸关尺脉全长为一寸九分是《难经》早已规定通行的)。关的长度为六分,这样就成为寸关各占六分,尺脉占七分不但解决了关脉长度问题,亦为三指并诊脉的工作方法提供了条件(古代是以一指诊脉的,遍诊等法亦无不如此)。在这段文字里又概括地指出寸关尺所主人体,生理,病理等反应的有关部位,即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云云,再与《脉经》提的寸关尺分主脏腑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独诊寸口法在分部主病方面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内容,《脉经》在这方面补充了前人的不足,对后世脉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于分主脏腑问题在《脉经》第一卷“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中引用《脉法赞》之文说:“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腑,合于上焦名日神庭,在龟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为腑,合于中焦,名日胞门,在太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腑,合于下焦,在关元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腑,合于上焦,名日呼吸之腑,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腑,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日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腑,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于户,名日三焦。”这是最早的明确的两手寸关尺分主脏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第二卷王叔和提出更为具体的内容。其后的学者虽有不同的说法,但基本上是同于《脉经》之说的,在临床上历代亦是使用《脉经》的方法。

4、脉诊的进一步联系

《脉经》的著成,对于脉和证的进一步联系亦即在脉象的实际使用上亦作出了新的成绩。脉法出于经络学说,属于“医经”一派,仲景在引到“经方”中来时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并已有所发展,兼之《难经》与各家都做了不少工作。王叔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承先启后对脉诊作到进一步联系,而使得脉法在临床上更加提高了它的作用的。《内经》在论述脉法等设有专篇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等,散在《内经》全书的更多,但在论病时却在很多专篇中只有病证面无脉诊的内容,《难经》亦是如此。

仲景书则不然,《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都是以“辨某病、脉,证并治”做为篇题的。在《伤寒论》序中还明确提出是“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内容亦充分反映了这种提法的要求,故尔可以说仲景在平脉辨证上是超越前人的。王叔和是师法张仲景的,这亦反映在诊病辨证中充分发挥脉法优势的这一点上。宋臣林亿等在校正《伤寒论》的序文中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也。”其中就包括脉证联系的问题。

王叔和还广泛采用前人脉法、脉说使《脉经》在脉证的联系上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例如第二卷是以独诊寸口法具体分析论述六脉的脉象变化及其相关的证候治法的。第三卷是论述脏腑的主脉主证与季节变化,病脉、死脉的。第四卷是以部位、脏腑、季节、虚实、死生及杂病等各个不同角度论述脉象在临床辨证中的实际方法内容的。卷五至卷九是收藏或整理的有关历史文献在脉法及辨证等方而的内容,第五卷在各篇标题中还明确了张仲景论脉、扁鹊脉法等。其它几卷虽未标明但从内容上可以知道多数是出于《内经》,仲景,尤其是七、八、九三卷几乎包括了《伤寒论》与《金匿要略》的全部内容在内,其他不能考知的内容可能是出自王、阮、付、戴、吴、葛、吕、张等人吧?

当然为了古代文献的完整性和与脉法对勘,亦有一些条文是专论病证,或望、闻等诊的,亦涉及察舌验齿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对脉证联系的紧密与资料的丰富都是很有价值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脉经》脉经卷第十 手检图三十一部

下一篇:王叔和与《脉经》的写作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