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信息古今名医当代名医正文

孔嗣伯

孔嗣伯

孔嗣伯主任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北京国医名师,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三、四届专家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丽源日化研究所专业顾问,北京同仁医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

孔嗣伯主任1933年5月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曲阜,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三子,1948年即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名家,禀承孔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学传统和大医风范,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多次随父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诊病。1955年-1960年在北京市第三医院中医科从事临床工作,1956年因工作努力,表现突出,被评为“北京市青年积极分子”,由郭沫若同志亲授奖章。1960年-1962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经教研室任讲师,教授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其生动的教学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1962年调至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工作。1964年起与西医专家合作治疗流行性脑膜炎、急腹症、小儿病毒性肺炎、细菌性痢疾、肝硬化腹水取得显著疗效,解决了医疗难题,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以及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赴妙峰山陇驾庄医疗队,1975年赴延安革命老区医疗队,培训基层医师及为群众义务诊病。曾多次赴香港、日本、法国讲学及诊病。在中医科工作期间,重视医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专业培训,进行专题讲座,使中医科的诊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1985年任主任医师,在一线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60载。1990年,被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2010年荣获“北京市60位名中医突出贡献奖”,被评为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10年北京中医管理局在我院建立了孔嗣伯老中医工作站,启发后学,总结继承,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孔嗣伯主任天资敏慧,幼承庭训,治学勤奋,熟读经典,广泛涉猎中医药文化书籍,作为《孔伯华医集》整理小组主要成员,编著有《孔伯华医集》,曾在《中医杂志》1962年7-8号中精辟论述先父孔伯华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成为后世研究孔伯华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曾发表《中医护理学浅说》、《痈疽辨略》、《孔伯华医案选》、《盗汗、自汗证论》、《望、闻、问、切》、《孔伯华先生学术经验简介》、《关于“三焦辨”》、《孔伯华传》等学术论文。出版论著《孔伯华医集》、《中华中医??孔伯华》。

孔嗣伯主任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在温病治疗方面颇有建树,提出强调辨证,保护元气;熟悟经旨,不泥于古;两纲六要,不能平列;脉贵有神,意在匀和;重视肝脾之关系;善用石膏起死回生。他推崇“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在学好经典的同时,教导后学吸收众家所长,“兼收并蓄、博采众方”,不要介入学派纷争,保持一种“少一些争议,多做些学问”的态度,认为学派是学术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药品种范围在扩大,用药上有很大余地,不应该在学派上再做人为的限制,充分体现了中医大家的博大胸怀。

孔嗣伯主任临床工作60载,深受患者和同事爱戴,禀承孔门儒学传统和“大医精诚”的风范,从不炫耀技能,以名医世家出身为傲,而是心胸宽广、待人诚恳、提携后进,对待患者和蔼亲切,无论老幼、尊卑、贫富,均能一视同仁,救人无数,在患者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

学术思想

孔嗣伯继承并发展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的学术思想,父子两代在京城行医近100年,为燕京地区中医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嗣伯结合北京地区患者的特点,将温病学辨证思想应用在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等诸科,发展了中医温病学,并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孔门家传方药。

(一)重两纲,首辨阴阳

孔老在临证中最重视辨证,认为伯华先生所言:“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开”,非常正确,孔老在辨证中主张两纲六要,强调阴阳为总纲,下统表里寒热虚实为六要,临证之中,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即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两纲六要不能平列,因为表里之内又有阴阳,寒热虚实之间也可再分阴阳,这样使辨证纵深和精细,适合临床对疾病尤其是疑难杂症的辨证论治。

(二)重正邪,提倡三因制宜

在临证重视正邪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邪之与正,二者并重,扶正可以祛邪,祛邪亦可以扶正,是互为因果关系”,在临床辨证中不泥于古,重视变异,提倡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认为现代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阴虚阳亢的体质较为多见,湿热为患为多,以脾湿与肝热为主,治疗多以清利湿热,临证喜用介类和芳香鲜药,尤擅长使用石膏,非常具有独家特色。

(三)重开“郁”,肝郁为先

朱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孔老对此颇以为然,认为朱丹溪的“郁证学说”在内科杂证治疗中仍有价值,至于郁滞何来,则要详加辨证,但往往气郁为首,血痰湿郁从之,肝气不舒,木郁土壅,肝热脾湿为多, “开郁”则遵《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的原则,将通经、活络、疏散、清利、渗透等治法夹杂灵活应用。

(四)眼病重整体,中西结合:

孔老长期在同仁医院工作,接诊了大量眼病病人,认为,眼病的辨证论治必须立足整体,不可只局限于眼科局部,而且必须吸收西医所长,参照现代医学检查。此外,天有四时之变,人有长幼男女之异,对眼病的辨证也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和时地的差异,在内、外、妇、儿诸科辨证基础上,参照运气、地域特点,结合眼科局部辨证和现代西医学检查展开。

(五)论治学

孔老治学主张熟悟经旨,作为临床大家,非常推崇“金元四家”的医学思想,认为金元时期战乱纷扰,疾病丛生, “金元四家”是经过大量的医学实践被患者所认可的名医,其学说也都是来源于反复的临床实践,真实可信,极具价值。

在学好经典的同时,教导后学要吸收众家所长,“兼收并蓄、博采众方”,不要介入学派纷争,保持一种“少一些争议,多做些学问”的态度,认为学派是学术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药的品种范围在扩大,在用药上有很大余地,就不应该在学派上再做人为限制。金元之后,清代温病学说异军突起,涌现了很多卓越医家,象叶天士、王孟英都是学验俱丰的医家,其学说都有闪光之处。

在积极肯定一些名家的同时,孔老对一些徒有文才,临证不多,稍有疗效,就著书立说,广传天下的医家,则敬而远之,他经常提醒后学不要被虚名所惑,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在读一个医家的著作时,不要被他对仗工整,如诗如赋的文词所迷惑。医学是科学,不是文学艺术,中医理论中有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一定要落在实处,在学习一个医家的著作时,要关注他的行医经历,一个没有长期在临床实践的医生,他的天赋再高,名声再大,理论再精妙,也很可能是闭门造车,经不起临床检验。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王修身

下一篇:廖家桢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