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岱翰,男,1941年生,广东汕头市人,当代肿瘤内科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中医师。196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一直从事内科临床与肿瘤学研究工作,1966年8月广州中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02年被评为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作为全国名老中医正式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名老中医项目课题研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现为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广州中医学院肿瘤研究室及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广东肿瘤学会常务委员,广东华佗肿瘤研究基金会会长。
周教授出生于医学世家,受家庭熏陶,自幼立志从医,1966年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一间地处农村新办的省级专科医院,基层的医疗实践锻炼了扎实的临床技能。1976年因继承名老中医经验需要而调入广州中医学院方药教研室并从事中医治癌研究。1978年开始在大学筹建肿瘤研究室并在第一附属医院开设肿瘤专科门诊乃至建立肿瘤科。
周教授献身中医肿瘤医教研工作半个世纪,是现代中医肿瘤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领头人之一,是中医肿瘤学教育的先行者、现代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的开创者。他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推动中医现代化建设和建立中医肿瘤临床诊疗规范。他学术造诣深厚,潜心攻读各家学说,认为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肿瘤治疗的绳墨。发展温病学说,首倡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属“火邪”、“热毒”论,辨证归属温病范畴。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肝癌的临床证型可分为肝热血瘀、肝盛脾虚、肝肾阴亏三型,依次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硬化性、炎症性相印证。曾创制莲花片治肝癌,用于“实邪之伤,功不可缓”。周氏临床多年,勤于比类推敲,不同癌症,可呈相同病机,但病位和病变实质则各异,如食管癌合支气管肺癌的病机皆可用痰、瘀、虚三字概括,而辨证则不尽相同,食道癌重在血虚,而支气管肺癌则以气阴两虚为主;强调内治与外治结合治疗癌症,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把部分癌瘤及体表转移癌按痈疽恶疮进行辨证,遂研制琥珀止痛膏外敷肿块,配合内治以功其毒、溃其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氏认为当今治癌的几种主要手段如手术切除、化学药物和放射治疗等,可视为祛邪的范畴,祛邪过猛,常致伤正,表现为术后体质虚衰和放、化疗的毒副反应,使用药治与食疗扶持正气,防治或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是为“养正积自除”。此外,重视脾胃调理,推崇医食同源,编著《癌症的中医饮食论理》一书,介绍防癌知识,指导食物治疗,深受临床医师和肿瘤患者的好评。
70年代组建广州中医学院肿瘤研究室及门诊,1987年创建肿瘤科,倡导“带瘤生存”理念,首创国内肺癌中成药“鹤蟾片”,擅长治疗肝癌、肺癌、肠癌等晚期恶性肿瘤。2013年肿瘤中心(床位189张)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周岱翰名医工作室”。2015年成立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任所长。2016年成立“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工作室”。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发表中医治癌文章,80年代开始出版学术专著,出版学术专著,包括个人治癌经验集《肿瘤治验集要》,以及主编《常用抗肿瘤中草药》、《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中医肿瘤食疗学》、《临床中医肿瘤学》等专著8部,并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
主持的“鹤蟾片治疗肺癌的研究”获1986年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莲花片”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八·五”攻关项目“中医药对非小细胞肺癌防治及抗复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8年获广东省中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十·五”攻关重点项目课题“提高肺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