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荣获“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称号,临床以心脑血管病及疑难杂病为主,疗效卓著。在传承中,他传医德、师德,树立严肃的学者风范。获河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河北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一项;国家三、四批优秀传承导师奖二项;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各一项。
李士懋,男,1936年7月生,山东龙口人,本科学历,河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导师。
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审评专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由河北省卫生厅、人事厅、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称号。
一、临床情况:1962年分配大庆石油总医院工作,1979年调河北中医学院任教。病房工作12年,门诊40年,退休后门诊仍每周坚持3~4个半天,每次门诊量在60左右,外地病人占半数。以心脑血管病及疑难杂病为主,疗效卓著,群众公认度和社会影响力较大。
二、传承情况:随诊者主要为国家高徒、优才,本校师生等。在传承中,着重解决传什么、怎么传、如何发扬三个问题。
一是传什么。传医德、师德,将所知的点滴都教给学生,治病不为经济利益所诱,摒除江湖习气,树立严肃的学者风范;建立中医平脉辨证思辨能力。
二是怎么传。在带教与讲授中,采取三步教学法:第一阶段跟师诊治,大约一年,熟悉老师诊治的基本方法;第二阶段独立诊治,学员写好病例后老师予以批改,指出对与错,讲明道理;第三阶段学员互为师傅,互改诊治方案,最后老师定,指出对错。每周一次病例讨论,一次讲课。
三是如何发扬。传统中符合中医固有规律的要发扬并以现代科研手段研究中医。提出以证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如已立项的“汗法治疗寒凝证的临床研究”,既符合中医固有规律,又是结合现代科研手段在传承基础上的发扬。
四是深入基层传承。名中医工作室在承德、易县、清河县、涉县建立了分站,为基层人员义诊、会诊、讲课。
三、科研成果:获河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为第一主研人);获河北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一项;获国家三、四批优秀传承导师奖二项;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各一项。
四、主要学术成就:已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114篇。
(一)在《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中提出“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学术体系,具体化为六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胸有全局,以脉定证,虚实为纲,动态辨证,崇尚经方。
(二)在脉学三书中,提出脉诊为四诊之首,在辨证中权重占50—90%;脉无假;脉以虚实为纲;诊脉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脉象要素不逾七个方面:即脉位、脉体、脉幅、脉力、脉率、脉律、脉形。
(三)在温病学三书中提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温病只有温热与湿热两类;温病只有气血传变;“在卫汗之可也”不是治法,而是测汗法;温病治疗大法为“透、清、滋”等。
(四)在《汗法临证发微》中提出汗法不仅治表证,也用于里寒证。寒凝证的标准为脉痉、寒象、疼痛,脉痉占寒凝证权重80%;汗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八法皆可为汗法;汗透标准为正汗出,汗出未透的标准为脉痉;汗法治疗呼吸、循环、泌尿、消化等病,机理与西医相通,为中西结合提供依据。
(五)在《火郁发之》中对火郁的概念、分类、病因病机、传变、临床特点、火郁证标准、涵盖范围、治则治法、方药等,尽皆论之,并附大量病例以证之。
五、同行认可情况:在中国中医药报全文连载《温病求索》、《脉学心悟》,路志正“求知路上的一盏明灯”—评李士懋教授的《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王永炎院士《相濡医集·序》、李经纬《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序》,王振瑞《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关于出版《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的证明函均对其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曾多次应邀到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等地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班”讲学。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