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濂清,男,1932年11月出生,河北省三河县人。现任北京天坛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
吴濂清1949年9月~1953年3月在王乐亭教授诊所学习针灸,1953年3月~1958年4月在北京市卫生局针灸门诊部任神经系统治疗组组长,1958年4月~1982年10月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任主治医师、讲师,1962~1965年由友谊医院院长主持拜武汉名医杨济生老师门下,学习针灸总结杨老师经验;1963~1969年宣武红旗大学医疗系(五年毕业),1982年10月~1987年2月北京市小庄医院针灸科任科副主任,1987年2月~现在北京天坛医院针灸科任副主任医师;1990年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青岛联合针灸医院任主任医师。还兼任北京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针灸学会经络委员会主任,北京天坛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
吴濂清于1949年9月拜北京著名针灸专家王乐亭教授为老师,学习中医针灸。1953年4月,完成全部学业后,到北京市卫生局针灸门诊部等市卫生局系统的医院工作。1962年经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批准、市卫生局同意,为抢救、继承武汉名医杨济生老师经验,又拜杨老为师。30余年来,对于针灸临床、学术理论、经络穴位的研究都有浓厚的兴趣,并做了相当的工作,对文献重事实和事物的内在逻辑性,重视理论与疗效的同一。对针灸学术研究提倡树立发展观点。
为探求针灸治病的道理,揭开经络的秘密,阅读了大量的古典针灸医籍,将资料用部位与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经络从.《11脉>之“脉”到十二经脉之“经脉”,从概念到经脉条数的繁衍变化,穴位数目的增多,主治规律与古人所描述之“脉”在内容与形式上相分离的表现……,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恩格斯的辩证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必将起决定作用,针灸理论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提出了古典经脉学说的合理内核是经穴与脏腑和特定部位的相关效应,针灸医生不同的临床经验,用穴治病的不同穴位的选取,就是这一学说的体现,为此撰写了“古典经脉学说与穴位的相关效应”一文。
补泻手法是针灸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在进行文献整理后,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提出了实施补泻的三个前提:(1)补泻不离阴阳。(2)补泻不离脉之虚实。(3)补泻不离人体之强壮瘦弱。并对流行于50年代的单纯以刺激的强弱划分“兴奋”、“抑制”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同时指出该学说在理论上的逻辑错误,这在当时促进了针灸学术讨论的正常开展。
60年代在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医疗系学习时,做了初步的模拟手法的动物实验。
结果:(1)在同一个体上用不同强度刺激足三里可以看出小肠蠕动力量的不同——补泻手法是客观存在。(2)吸气重捣和呼气重捣对小肠运动的影响不同。为了交流这方面的经验,撰写了“针灸治病三要”,主要指出如何掌握补泻手法。
针灸治病的特点之一是疗效快,所以作者孜孜不倦地追求针灸治疗时的即刻效果和近期疗效,即使是慢性病也是如此。对中风病的治疗,在高血压危象时一定要做到降压迅速、可靠,为此作者总结了几个可靠的降压穴位以治疗中风初起;对中风恢复期的半身不遂也要做到能使某一症状在针后立刻见效。对诸痛,如头痛、偏头痛、脘痛、少腹痛、痛经以及腰痛、四肢痛等,多用循经取穴法选用远端穴位或缪刺取穴,都能立见功效。著述见论文目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口日见上升,老年病已成为中西医的热门课题。根据针灸的特点和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老年人的尿频、尿急、食凉物即泻、易伤风感冒以及高血压、眩晕、耳鸣等证的治疗均有独到之处。
主要论文专著有:1955年在《北京市卫生局中医治疗纪实》(由北京市卫生局主编)发表了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针灸治疗癫痫;从灵枢补泻谈(朱琏氏)轻重刺激问题(中医杂志1957年11期);关于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对其继承发扬的几点见解(友谊医刊1981年1期);经络系统组成研究(1982年北京中医学会年会大会宣读);古典经脉的相关效应(1983年华北五省市针灸学术会议(天津)大会宣读);古典经脉学说与穴位的相关效应(北京中医1984年3期);针灸治病三要(北京中医1985年6期);1986年针灸治疗中风30例(北京中医学会1986年年会大会宣读,并获优秀论文奖);长沙马王堆汉墓脉帛书之研究(南京全国针灸临床学术会议1986年);针灸治验二则(北京中医l986年3期);针灸治疗中风92例临床疗效观察(1988年华北五省市针灸学术会议)等。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