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艾条分无药艾条(清艾条)和有药艾条两种。无药艾条用薄棉纸(长28cm、宽6cm)像卷烟卷一样将艾绒卷成直径1.5cm、长20cm的艾卷。卷的松紧要适中,太紧不宜燃烧,太松易掉火星,一般每支质量约10g,可燃烧约1小时。有药艾条用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川椒各等分,研末,每支艾条在艾绒中加人药末6g,用三层厚棉纸卷制成药条,胶水封口,两头的纸拧个结即成。
目前也有市售的无烟艾条或微烟艾条,燃着时基本无烟,气味芳香,可供使用。紧急情况下得不到艾条时,也可用香烟代替。制成的艾条应放于干燥处,防止受潮发霉或生虫。
艾条灸法可分为悬起灸与实按灸。
1)悬起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其中有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固定不移,直至皮肤稍有红晕的温和灸;有艾火距施灸部约3cm,回旋或左右往返移动,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的回旋灸;有点燃的艾在施灸部位上下移动,呈麻雀啄米似的雀啄灸。此法能温通经脉、散寒祛邪,适用于病位较浅、病灶局限的风寒湿痹及神经麻搏、小儿疾患等。
2)实按灸:用药艾条点燃后,垫上纸或布.趁热按到穴位或患处,使热气透达深部的一种施灸方法。即在施灸部铺上10层绵纸或5~7层棉布,再将点燃的药艾条隔着纸或布,紧按其上,稍留1~2秒即可。若艾火媳灭,应重新点燃后再灸,如此反复施灸10次左右。也可将点燃的一端,用7层棉布包裹,紧按在穴位或患处,余同前操作。本法适用于病位较深的风寒湿痹、痿证及寒证。
二、 艾炷灸
艾炷是用手捏捻制作。将加工好的艾绒搓捏紧实,用拇、食、中三指边捏加捻,做成上尖下大的圆锥形艾绒团,即是艾炷。艾炷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高1cm,炷底直径0.8cm,重约0.1g,中者为大炷之半,如枣核大;小者如麦粒。
艾炷的制作方法主要为手工制作:把适量的艾绒放在桌面上,用拇、食、中三指反复旋转,把艾绒捏紧即成规格大、中、小不同的艾炷。
艾灸时,用火柴或燃着的线香点燃艾顶部即可。艾炷燃烧一个,称为一壮。施灸的壮数、艾炷的大小,以疾病性质、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治疗部位以及是否化脓而定。大凡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肌肉浅薄的头、面、颈、四肢末端宜小壮少灸;肌肉深厚的腰、背、腹、股、肩宜大壮多灸。艾炷灸的操作方法,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直接灸
直接灸又称着肤灸,古代称为“着肉灸”,是将艾炷直放在施灸部位皮肤上点燃施灸的一种技术。这是艾灸技术中最基本、最主要而常用的一种传统灸法。根据施灸部位灸后是否化脓留下瘢痕,又分为瘢痕灸、发疱灸、瘢痕灸三种。
无瘢痕灸: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用中、小艾炷施灸,当艾炷燃烧到1/3至1/2,病人稍感灼痛时,立即更换艾炷再灸,防止皮肤烧伤,对昏迷、小儿及感觉麻痹者尤应小心。
发疱灸:用于哮喘、瘰疬、皮肤疣、眩晕、皮炎、肺结核等。用小艾炷施灸,待患者感到发资时继续灸3~5秒。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黄斑,1~2小时后局部发疱,一般不需挑破,3~4日后可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过毒的毫针点刺数孔,放出液体,局部涂擦甲紫即可。一般短期内留有色素沉着,不遗瘢痕。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主要适用于哮喘、肺痨、癫痫、溃疡病和发育障碍等。对高血压.预防中风及防病健身有较好的效果。用小艾炷直接安放在穴位上施灸,灸后局部皮肤被烧伤,产生无菌性化胺现象,故又称化脓灸。选择平整而舒适的体位,在选好的穴位上涂些蒜汁后,立即将小艾炷黏上.点燃施灸,直至艾炷全部烧尽,艾火自媳,除去艾灰。根据病情所需壮数,更换新炷再灸。每灸完一灶,重新涂蒜汁1次,一般灸3~5壮,小儿及体弱苦灸1~3壮。施灸过程中,如感到灼痛,可在穴位周围用手轻轻按摩、拍打,以减轻疼痛。灸毕,于施灸部位敷贴灸疮膏药(淡膏药)或一般膏药,封护灸疮,大约1周可化脓,如不化脓,可吃些羊肉、鱼、虾等物促使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药膏一次,4~5周疮口结痂,脱落而形成瘢痕。施灸时谨防晕灸,若有继发感染,则应积极对症治疗。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药物,不使其直接接触皮肤的一种施灸技术,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本法火力温和,易于被患者接受,临床运用广泛。根据其衬隔物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炎法。
隔姜灸:此法最为常用。适用于因寒所致的呕吐、腹痛、泄泻、胃痛、痛痹、痛经、面瘫等病症。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约3~4mm厚的姜片(姜片大小根据施灸部位及所用艾炷的大小而定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在其上置1个或数个炷,点燃施灸。如病人感到灼烫难忍,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稍缓,再放下续灸,可灸3~7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
为度。
隔蒜灸:适用于痈、疽、疮、疖、蛇咬、蝎螯等外伤疾患。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0.2~0.4cm厚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一次灸足5~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如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
隔葱灸:适用于虚脱、腹痛、尿闭、疝气及乳腺炎等病。把葱切成0.3~4cm厚葱片,或捣如泥状,敷于脐中及四周,或敷于患处,不可太厚.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治5~7壮,以自觉内部温热舒适,不觉灼痛为度。
隔胡椒灸:适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及局部麻木不仁等病。取胡椒细末适量,加少量面粉和水调和,制成0.3cm厚的圆饼,中央凹陷,内置适量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将凹陷填平,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灸之。每次用艾炷5~7壮,以内部感觉温热舒适,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隔韭菜灸:取韭菜连根适量洗净.捣烂如泥状,制成币状圆饼,置疮面上艾炷点燃灸之,一般每次灸5~7壮,以局部觉温热舒适为度。本法适用于疮疡痛等症。
隔盐灸:适用于急性胃肠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疝痛、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中署、尿潴留等病。取干燥纯净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温,填平脐孔,上置艾炷灸之。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而施灸,以免食盐受火暴起而致烫伤。临床一般施炎5~9壮。
隔附子灸: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如阳痿、早泄、畏寒、遗精,以及疮疡久溃不敛或一些阴虚性病症。亦称附子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0.3~0.5cm厚,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施炎部位的皮肤上,上置艾炷点燃灸之。也可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做饼如五分硬币大,厚约0.4cm,中间扎孔,放于施灸部位的皮肤,上置艾炷灸之。
隔黄土灸:本法对湿疹、白癣及其他因湿毒而致的皮肤病有效。选取纯净黄色黏土,用水调和做成约0.6cm厚的泥饼,中间针刺数孔,放在施灸部位,把艾炷放于泥饼上点燃施行。
隔甘遂灸:适用于小便不通等症。取甘遂末适量,加入面粉用水调成膏状,敷于脐中,上置艾炷灸之。
隔皂角灸:适用于蜂螯、蚊叮、虫咬等。取皂角切成片状,放患处上置艾炷施灸。
隔陈皮灸:适用于胃脘胀满、饮食不振、呕吐、呃逆等症。取陈皮晒干研末,用姜汁调如膏状,敷于中脘、神阙穴,上置艾炷灸之。
隔蓖麻仁灸:取蓖麻仁适量,去壳,然后将蓖麻仁捣烂如泥膏状,制成饼如二分硬币大,厚约0.3cm,贴敷于穴位上,上置艾炷灸之。如灸百会穴治疗脱肛、胃下垂;灸印堂、下关、颊车、阳白治疗面瘫。
隔鸡子灸:适用于发背、痈疽初起诸证。取鸡蛋一个,煮熟,对半切开,取半个(去蛋黄)盖于患处,于蛋壳上置艾炷灸之,以局部感觉热痒为度。
三、灸器炎
灸器灸是利用特制工具施灸的一种方法。这种特制的金属灸具有称为“温灸器”或“灸疗器”、家庭常用的有艾条器灸和温盒灸。
艾条器灸:是一种特制的筒状硬塑灸具,内装点燃后的艾条,并可通过橡皮筋与灸具上的固定钩将灸具固定于施灸部位,还可通过灸具上的螺旋调节及时调节施灸高度,一般炎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病人感到舒适为度。凡适用于艾条悬起灸者均可用此法施灸,尤其适用于老年保健。
温盒灸:是一种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绒或艾条,点燃后固定在一个部位施灸的方法。灸盒按其规格分大、中、小三种(大号:长20cm,宽14cm,高8cm;中号:长15cm,宽10cm,高8cm;小号:长11cm,宽9cm,高8cm)。温灸盒制作:取规格不同的木板(厚约0.5cm)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不安底,上面制作一个随时取下的盖(与盒的外径大小相同),并在盒内中下部安置金属窗纱(40目或60目)一块,距底边约4cm。施灸时,把温灸器安放在所选部位的中央,将艾绒平铺干窗纱上,点燃施灸,或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窗纱上,对准穴位施灸。每次灸15~30分钟,艾绒或艾条燃完,可加艾域或艾条继续施灸,直至达到所需的施灸时间。在施灸过程中如周部自觉灼烫时,可将温灸盒稍上移,也可在盒与皮肤之间垫上棉布或纸片数层,待温度下降时再移去,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烫伤为度。
四、艾熏灸
艾熏灸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将艾叶(或艾绒)适量放入容器内煎煮,然后盛于盆中,蒸汽熏灸之。也可将艾绒适量放入器皿中点燃,以烟熏灸之。
五、曰光灸
日光灸适用于风寒湿痹及慢性虚弱性疾病。将艾绒铺在穴位上或患处,在日光下曝晒(周围用物遮盖好,夏季要防止中暑),或借助聚光聚焦而施灸,以局部有温感为度。每次10~20分钟。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