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流派正文

新安医学流派的历史必然和时代贡献

新安医学是一个发源于宋、盛极于明清和当代的学派,其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其丰硕成果具有重要价值。深入研究、科学总结新安医学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医流派传承发展的历史必然

新安医学是中医药学流派传承发展的规律所在、历史必然。上世纪80年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提出了中医药发展中的七个主要学派: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热学派和汇通学派。在这些学派的产生、发展中都有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金元明清是新安医学发展的高潮,从理论到临床,从医籍整理到刻板印刷,从人才培养到交流、普及,都有独特贡献。这也是至今新安医学仍然蓬蓬勃勃、欣欣向荣的原因。

任应秋不仅列举了以上事实,还引用《黄帝内经》的多处论述。如《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素问·三部九候论》:“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素问·方盛衰论》:“授师不卒,使术不明”等,说明“其人”“真人”代代传承,师徒圣明,是中医药学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新安医学作为一个典型流派,其形成、传承和发展是中医药学的规律所在,是历史必然。

中华文明交流发展的杰出代表

新安医学是中华文明交流发展的杰出代表。新安一带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史料记载的如东晋新安太守羊欣“素好黄老,兼善医术”,唐初歙县尉杨玄操“精于训诂及医道”。另从孙思邈《千金要方》一句“江南诸医,秘仲景方不传”的含义中,也可看出隋唐中原以南地区中医药的发展已有超越之势。

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战乱,金兵南下,至南宋偏居一隅。中华文明文化中心整体上从中原南移。新安徽州各县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环境稳定,成为北方南迁、南北交融的理想居集地。到北宋,重视文明文化形成了浓厚氛围。首先是宋明理学深入人心,如史籍记载“人为朱子邦,学为朱子书,心为朱子教,行秉朱子新”。邹鲁之风,儒家之道,农耕繁荣,文化进步,徽商徽派,层出不穷,形成了徽州新安的勃勃气象。与此同时,道教、佛教并起,珠算法发明者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浙江,哲学家戴震,还有红顶商人胡雪岩等新安代表人物,先后为中华文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至江西抚州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新安徽州地区丰厚的文明积累、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新安医学的产生、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新安医学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其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至今传承不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前后近两千年。史记的人数,有“668人”“788人”和“939人”不等,新安医家的专著有“500多部”“615部”和“800余部”,差距在于统计的朝代和资料,但都是有根据、有姓名、有事迹的。创新发展,贡献卓著。在传承、继承中创新,在包容开放中发展,这是新安医学的重要特点。首先是对前辈中医医家的学习和研究中,产生了张杲的《医说》,其系统介绍了历史医家110多名,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人物传记。新安医家对中医古代经典和前人医案的研究,成果涉及《内经》《伤寒》《本草》《脉经》《针经》和中医临床各个方面。

在这些成果中,元代名医王国瑞的《铜人针经秘语》和《扁鹊针灸玉龙经》,在详解针灸铜人经的基础上,对手足三阴三阳经脉腧穴,依据五运六气阐述经穴流注,结合临床列出了实用有效的128法,还撰写了简明易记的85首歌诀。这样的著作既是对《内经》《针经》和《铜人经》的继承,又是重要的创新和普及,在今天也是先进的。

特别是新安医学大发展的奠基人汪机(1463~1539年),在《营卫论》一书中提出的“营卫一气论”“伏气说”“新感说”和“新感温病”的概念,吸收了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突破了“祛病不越伤寒”的惯例,为后世吴有性(1582~1652年)、叶天士(1666~1745年)等大家创立温病学提供了依据。温病学是中医药学在近代以前最重要的创新。

新安医学的时代贡献

进入新时代,新安医学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春天,在国家建设、改革开放、服务人民群众等各方面进一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仅以当代新安医学的杰出代表、国医大师李济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舜华为例。

世代传承,大道生辉。李济仁、张舜华二老一家,传承张一帖,至张其成已是十五代。如此继承古人,又超越古人,如此根脉不断,灵魂永存,方有了中医大道绵延传承,熠熠生辉。实为超越时空,中医奇迹,文明奇迹;实为天下康宁,国家之幸,万民之幸。

民族脊梁,国医双馨。李济仁为首届国医大师,张舜华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两项殊荣,绝非易事。李、张二位幼承祖训,终生献身;沐风节雨,不忘初心;无论都市山林,一心一意,致力于做人、为人,倾心于救人、育人。如此堂堂人生,堪称民族脊梁;如此洞明医道,理当国之大医。

道德模范,国士之风。2016年,李济仁、张舜华一家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规家训,“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的卓著贡献,通过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传遍五洲四海。

敬奉先辈,锱铢昌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兴学术。这也正是李济仁、张舜华为中医事业发展尽心尽力之处。一是熟读经典,悟道发挥。从《内经》到《伤寒》,从《金匮》到《本草》,医籍经典,一一诵读,字斟句酌,了然于心。还撰写和主编了多部经典教材和《内经知要》《痹症通论》《痿病通论》《杏轩医案按》《医案存真》《中医时间医学》等创新专著。二是珍惜医史,总结前人。二老为总结新安医学投入了深厚感情和巨大精力。新安医学研究的多个学会、刊物和组织,他们义不容辞,参与其中,担任了领导和顾问。他们主编的《新安名医考》《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为近千年、近千名新安医学和前辈树立了丰碑。

精益求精,仁心仁术。李济仁、张舜华仁心仁术、济世救人。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行医,跨世纪、过花甲,至今仍坚持临床一线。二老精心传承的“张一帖”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编著的《临床治疗学研究与应用集成》融研究与应用、医道与医理、医方与医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精心积累的两部《医案存真》既是他们多年行医实践的结晶,又是对新安医学的创新和发展,更是对新时代中医药学的卓著贡献。

学为世范,诲人不倦。李济仁1959年调入安徽中医学院,张舜华很早就在基层行医,早就承担起了教学育人、实践育人的责任。李济仁重经典、重临床,先后在安徽、北京、广西多个大学讲学,应邀到美国、加拿大、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学术交流。张舜华以身示范,获得了群众广泛赞誉:“铁打的身体,马不停蹄,上到北京,下跑遍农村。”确实是言行在一人,口碑在民心。

德文化育,群星灿烂。李济仁、张舜华的子女、家人,个个出类拔萃;二老的门生、学子,人人成才成器。这得益于家教家风,得益于学风校风,得益于院风医风,得益于家人、学子自身的感悟和修为。这关键在于二老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抓住了两个根本:一是大医精诚,以德为先;二是方法多多,以文化人。

使命担当,振兴发展。李济仁、张舜华八九十岁仍坚守在临床第一线,这是他们的境界和自觉。他们的长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著名国学家、中医哲学、文化学家张其成,为我们在各方面做出了榜样。张其成是全国政协委员,多次提出中医药发展的建议。张其成讲《易经》《老子》《庄子》《内经》,讲中国传统文化,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张其成提议并积极筹备成立了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个国学院并任院长。编著了中医传统文化、中医哲学教材,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韩冰:津沽妇科流派的学术带头人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