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辽宁是东北三省的龙头,由于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经济发达,出现许多的名城,其中沈阳、鞍山、丹东便是各具有特色的三座名城。沈阳建城2300余年,有“依照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足辽宁的省会。鞍山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基地。丹东古称为安东,因“薛仁贵东征”而得名,是依山傍水、美不胜收的边陲城市。俩弄不仅文化繁荣,且别具特色。由于优势的地理环境以及发达的经济文化为华山正骨的创立提供了客观条件。华山正骨肇始与清朝成丰年间,位于安东东沟(今东港市)地区,至今已有160余年.学术创始人为孙华山先生,人称孙瘸子。
孙华山,字荣,清朝光绪是十八年,生于安东东沟黄土坎子乡康家屯。其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骨伤大夫。孙荣兄弟五人中仅是其白幼左腿残疾。承蒙其父的怜爱有加,独传其技艺。孙华山十四岁起,随父学徒,苦心专研,医术渐长。后因机遇师从马义(清代时期山东地区华佗医派的传承人),精研华佗学术理论以及临床医技,不断的专研形成独立的医学体系。伪满时期,他曾在山东、河北、平津、黑龙江、台湾等地为患者诊治,并曾远赴同本为昭和天皇女儿进行诊病治疗。1945年,孙老先生在安东县开设《华山正骨医院》任院长兼医师,收徒13人:1949年被聘为安钢铁东医院整骨所所长;1952年被沈阳市长朱川聘到沈阳市立第二医院开设止骨科:1955年带20名徒弟调到市立第一医院作为中医骨伤专家。1958年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创建了沈阳市正骨医院(后改名沈阳市骨科医院)。孙华山先师,秉承家传,并传承了华佗医学绝技,通过一生的实践,总结了一套独特接骨诊疗技法(包括手法、及理法方药等),形成完整的骨伤流派体系,凶此被称为“整骨大王”;他自制的接骨用药也在当地被誉为“独一无二的灵丹妙药”。
孙华山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骨伤事业的发展,并形成了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医学理论体系,将其学术思想体系传承于后辈。经不完全统计,孙先生在世期间共培育了近80名中医骨伤接班人,其中刘海起为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刘海起,于1961至1976年期间在沈阳市骨科医院学习、工作。师从全国骨伤名老中医孙华山,学徒五年,毕业后,继续留该院从事临床工作。利用1962年至1966年的业余时间,就读并毕业于沈阳业余医学院(现中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医疗系。1976年至1987年,在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习、工作.连读两年《西学中》和三年中两医结合专业《骨科病理研究生》。留在本校工作后,取得教授、主任医师职称。1987年,因公调配,分到北京担任职位,出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届法规处处长。在此期间,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和律师资格。其后,又出任国家药监局中国医药报社社长,取得了高级编辑职称。为继承先师绝技,始终坚持骨伤手法研究与临床实践,坚持参与国内外骨伤科学术活动,积极利用个人空余时间进行临床实践。多年来一直出任国务院机关门诊部特邀骨伤科主任医师。2011年初,返乡发起成立了辽宁省孙华山骨伤研究院,当选院长;又相继发起成立了辽宁省手法诊疗研究会,并在当地成立了华山正骨学术流派,于2012年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请为首批全国64家中医学术流派之一,且于当年获得通过。
其代表性著作有:
(1)《骨折整复法、纸壳固定法及其他》发表于《辽宁中医》杂志1978年第一期。
(2)《磁与自然铜促进骨愈合的初步实验研究》本文在《中华外科杂志》1983年第一期,和《武汉医学院学报外文版》1984年第四期发表后。《健康报》学术版曾摘要简介,并曾应尚天裕教授邀请参加了《首届天津国际骨科学术会》,并进行大会交流论文。
(3)《骨伤泰斗孙华山先生史略考》《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4月19日
(4)《发展手法诊疗势在必行》《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7月20日
二、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传承脉络
华山正骨学术流派是遵循华佗的学术思想,师从华佗的近代(清中晚朗)嫡传弟子马义和孙华山之父孙永和。由孙华山创立华山正骨学术流派。孙华山传承人不仪有其子侄孙殿奎、孙殿臣、孙殿胜,还在其游医期问将其学术体系传授至各地的弟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跟随其身边且学有所成的弟子众多,其中包含有刘海起、智占孝、刘璞,徐中正、张天宝等等。现存华山正骨弟子遍布全国各地,在临床上应用华山中医正骨学术流派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真诊疗,取得显著疗效。
三、华山正骨学术流派重要学术成果
(一)流派的学术思想
1.重视气血学说
华山正骨立足气血学说,认为伤科主症,全身气血虚实为本,局部筋骨伤损为标,治病必求其本,而本急当先治本,标急当先治标,须识病机,各司其职。内治法按伤科不同阶段,以活血化瘀,镇静止痛为先,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瘀去则新骨生矣。中期接骨续筋,祛风散寒,后期补益肝肾,舒筋活络等。外治法以正骨八法为基础,辅以拔伸牵引等手法,在施正骨术的时候,以“激怒分神一法转移患者注意力,于不知不觉中完成治疗过程。正如《医宗金鉴》中所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其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绝大多数伤科病案中,应当内外兼顾,应有外治手法及内伤诊疗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因而合并症出现较少,损伤的修复较快。华山正骨学术流派在临床实践中,要求医者对人的生理解剖及其病理、骨与关节的构成,筋肉的起止神经血管走行,损伤程度必须熟悉了解,才能达到识其体相,知其变异,方可“接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至于在治疗伤病的过程中不会旁牛枝节、够手到病除。
(二)流派学术成果
1.正骨手法
孙华山先生认为筋骨作为人体去干四肢连锁和支柱,治疗的目昀治疗的目的是将已废用的肢体恢复其功能状态。在诊断正确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时期施行诊疗,选取合适部位,施用确切之方法,多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华山正骨流派一直重视临床实践,严格要求医者平日细心揣摸,熟练手法诊治,才能正骨将华山正骨的理论与技艺融会贯通。孙华山先生将其一生的经验编撰成《正骨学讲义》,此书在当时充当着中医骨伤学的教学课本,而且书中分为四章,阐述了中医骨伤发展历史、骨学总论,重点阐述了骨折各论以及关节脱化。此外,孙老先生还撰写了《中医正骨法骨折篇》、《中医正骨法筋伤篇》两书,各书的章节分类中科可得知此书的编写是按照临床上常见疾病的分类进行整理,并且重视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于骨伤疾病文字与图片描述,图文并茂,详述诊疗方法。上述著作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全国骨伤界初最早的范本至今任然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华山正骨手法多样,但最为重视的是徒手整复的方法,并且是华山流派重要的传承内容。本文以闭合性骨折为主要介绍,手法实施前孙老提倡先行服用独一散一付,洗澡(水温约42℃)后抓攀筋其用意在于清内热缓解肌肉痉挛,减少抵抗,便于拔伸,易于施行手法,减少患者的痛楚,达到快速复位的作用,如《医宗金鉴》所言“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方称手法也”。正骨手法,首先观察伤势并用手摸清,骨折变位形态辨明病情然后施行手法,做到心中有数.后让助手把正患肢,握住骨折的远近两端,术者以两拇指平压于正面的骨折端隆突部位,其余各指从两侧伸向对面以托提陷下的折端,两手掌部逼于断端的两侧,做好准备,然后命令助手按指示方向对抗
拔伸以平稳趋直的力向,逐渐拉开折断,随后术者两于合力用劲,以使得折端突部压平,陷端提起,碎骨完复,歪而复正,断端互相接合,最后检查骨折部的棱缘及各面,恢复连续平正,外观形正,长度与健侧相同,即可完成正骨操作。但足操作过程中要求患者、助手与术者之间,相互配合,行动一致以稳、准、快、狠的要领达到快速复位的目的。
此外正骨手法不仅是用于接骨,而且还可以用于矫形。对于新旧的骨折在愈合期中或愈合后出现角度者可用“压”的方法可进行矫正。
手法诊疗技术一直是华山正骨流派的重点传承内容,历代传承人均重视对手法的掌握,并遵从《医宗金鉴》止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此八法现代骨伤临床上也推崇为骨伤正骨手法的基础。在中医骨伤治疗手法的疗效显著,并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近些年对于手法的研究与整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形成的手法远远超于传统的正骨八法,如岭南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的发展研究中整理具自.临床使用价值的李氏正骨手法竟有十四法,即“摸触辨认”、“擒拿扶正”、“拔伸牵引”为基础手法;“提按升降”、“内外推端”、“屈伸展收”、“扣挤分骨”、“抱迫靠拢”、“扩折反拔”、“接合碰撞”、“旋翻回绕”、“摇摆转动”、“顶压折断”、“对抗旋转”十四法。在手法复兴的时期,华山正骨学术流派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对于手法的使用研究。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刘海起教授则指出“若将形形色色的骨折类型对号,有时无所适从,从某种意义来看对于医宗金鉴正骨八法是有必要发挥和衍化的,但是更应该注重其提炼和归纳”。刘老先生认为摸法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手法,而骨折中常用并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是接、端、提三法,推拿、按摩是骨折善后以及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
接法:在正骨手法中足起着主导的地位,在手法治疗骨伤病变时主要是对骨折进行复位即“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复归与旧是接法的最终日标,将已断之骨,整复回原处,恢复功能。接骨在前人诊疗过程中已经有根本的体现,后世使用的“拔伸牵引”即在接法的基础上衍生而来。接法,是对于复位提出了总则。
端法:要是说接、端、提是正骨于法中的基本手法,那么对于端法的阐述是最为仔细的。端法“从下往上,或从外向内,或直端、斜端也”,此话中解析了端法涵盖了众多的复杂手法,并且在临床运用中是最为具体的手法。“从上往下”操作中足将骨折的远端部向连接躯干的近端部位靠近,使之骨折处接合。“从外向内”古者认为足将骨折的远端由外侧向内侧托提,但是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骨折的类型多样,难以统一解析,只能将其理解为在治疗过程中将骨折处“外支旁出”通过手法整复达到复旧。“直端和斜端”中直端是沿着纵轴直接牵拉,然后使得骨折端卡住,捺正,达到复旧;斜端则是沿着成角方向进行牵拉,使得骨折端卡住,捺正,达到复旧的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端法是变化无常的,与物理学中的力学关系密切,骨折的成角人小与端法中的牵拉的方向与力度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端法是正骨手法中最为具体而又难以清楚解析的。
提法:是沿着纵轴的拔伸牵引,在临床操作中用手、或其他工具采取的提牵的方式均属于提法的范畴。提法的作用效果是“足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主要针对的是管状骨骨折的复位。在临床实践中无论哪一类的骨折的整复过程中都离不开提法,如果不可以把下陷的骨折端提牵出来就无法实现对顶。
总而言之,流派之间的正骨手法五花八门,但是始终离不开最基本的接、端、提三法的繁衍。再多类型的手法也只是方面术者在诊疗过程中的运用已达到整复的日的,同时也方便流派在教授徒弟、学生的过程中阐述其中的要领,达到心领神会,传承授业的目标。华山正骨学术流派将正骨手法提炼精简为接、端、提三法也是为了探究在骨折整复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法,以便于临床施救以及徒弟、学生能掌握手法中的重点与精髓的所在。
2.固定方法
在骨伤治疗中为了维持损伤部位经过复旧后的良好位置,防止骨折、脱位的部位再次发生移位,保证损伤处组织正常恢复,因此在损伤部位复旧后加以固定。在中医发展史上早就有关于骨损伤的固定描述“跌扑损伤,虽有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制器以正之,用辅于法之不逮。”对于骨伤中的固定方法一般分为外固定和内同定两种。外固定常用的方法有: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以及外固定器固定。内同定一般应用在手术切开使用内固定器材如钢板、螺丝钉、不锈钢丝等进行损伤固定的方法。
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推崇运用外固定的方法,因其在操作中简单易行,容易达到骨折复位的稳定性效果,一直受到医者的推崇运用。常用的固定器材有竹帘、通木、夹板、石膏、纸壳等,后经临床实践的不断改进,石膏、小夹板和纸壳仍然在临床上使用,并发挥着其优势。华山正骨学术流派在骨折整复后使用的传统同定方法是纸壳同定。
纸壳固定科分为外壳、垫壳和特殊壳三种,其中外壳是用于固定骨折上下全段,在整层固定的最外层,长度根据损伤部位(即患肢)须固定部位决定,宽度一般不宜超过固定部位周径的四分之一,壳的两端修剪成半圆,以方便关节运动。垫壳是放在外壳的内部,紧贴于外壳,直接加压作用于变位折端的局部。根据两点和三点加压选择添加垫壳的压点。特殊壳是指用于特殊部位的纸壳,像髌骨骨折时使用的月牙壳、肱骨内外髁骨折使用的空心壳等。
纸壳固定常配合外敷用药、布带和棉垫使用。外敷药也称为接骨胡,是由土虫、鹿角、桑白皮和荞面配伍形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的功效;棉垫是在直接填充用的。
纸壳固定具有一定的优势,数层纸壳叠放,一起具有一定的坚韧性。固定初期科体现纸壳的弹性,配合绷带的压力有利于纠正残余变位。固定中期因药物的熏蒸作用可根据肢体情况而塑性。后期因纸壳干燥恢复弹性作用,如此循环的发挥纸壳的优势更有利骨折部位的愈合。纸壳固定能减少患肢重心偏移所造成的错位,并且此法固定即可保证重点且能兼顾一般,是间隙固定不能比拟的。
从力学观点分析,骨折外固定的质量越大,患肢重心偏移变化越大,这样引起的折端重新错位的倾向越大。这是石膏固定容易造成错位的原因之一。而纸壳同定骨折,因其质轻而杜绝此患。同时,应用纸壳固定不仅在规格上可以量体酌裁,而且其形状也可以不断改进。如携带壳、空心壳、厚簿壳等可根据需要设计。此外,纸壳固定方法操作简单、材料易于获取,更适用于临床。
3.常用方剂
中医正骨强调内外兼治,骨损伤部位采用外治法,即常见的手法整复;配合使用内服用药,能加速损伤部位的愈合以及功能恢复。华山正骨学术流派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众多的经验方。
(1)外敷药
接骨胡
成分:土虫、鹿角等各5克
制法:用陈醋稀释,用竹板搅拌,随煮随拌至粘稠有光泽时止。
功效:散瘀、活血、消肿、消炎、止痛、生骨。
用法及用量:摊在适当大小的红布上、敷贴于崽处,外以绷带纸壳固定,每1~2周更。
(2)内服药
独一散
成分:马兜铃果等
制法:晒干后锅炒,然后研成细末。
功效:清肺热预防肺炎。
用量及用法:每付l克,洗澡前温开水送服。
活血散
成分:乳香、没药、土虫、地龙等
制法:上述各药研成细末。
功效:散瘀、活血、消肿、止痛。
用量及用法:每晚服用一次,每次5克。
乳没饮
成分:乳香、没药、土虫、地龙、明天麻,白附子等。
功效:散瘀、活血、消肿,镇痛、消炎。
制法:上述药各15克,加水600毫升。煮至300毫升。
用量与用法:每晚服用一次,每次100毫升,可单独服用,也可送服接骨丹。
接骨丹一号
成分:主要为自然铜,元酒100毫升
功效:接骨、活血、止痛。
用量及用法:每晚睡前服用一付,用元酒送服二日,停药一天,可服用20~30付。
接骨丹二号
成分:自然铜和活血散等
功效:接骨、活血,消肿、镇痛、消炎。
用量及用法:每晚睡前服用一付,送服三日,停药一日,连服2~3周,须与接骨丹一号交替服用。
琥珀丹
成分:活血散1000克、血力花200克、三七100克、琥珀100克、朱砂50克、自然铜100克、大赤金160帖等。
功效:活血、散瘀、镇静、止痛、壮筋、接骨。
制法:以上药混研成末,炼蜜为丸。
用量及用法:每天早晚饭后服用一丸,温开水送服。
舒络丸
成分:炙马前200克、三七100克、地枫25克、牛膝25克、炙乳香25克、炙没药25克、杜仲炭35克、羌活15克、甘草15克、自然铜1 5克,桂枝15克、防风15克等。
制法:以上药物混合研成末,炼蜜为丸。
功效:除风、去湿、活络、舒筋、续骨。
用量及用法:每晚服一丸,温开水送服。
四、传承方式与内容
中医学术的发展主要核心还是依靠传承,把流派的重要学术思想以及学术成果传递、承接到下一代,再经其不断的沿袭创新,才能促进学术流派的流传与发展,同时也能升华中医学术思想、推广中医技艺。
(一)传承模式
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传承与一般的流派模式相近,但具体的实践有细微的差异。
1.师承模式。
徒弟时刻跟随师傅从临床诊治到生活的点滴中学习传统中医学术流派的核心内容。此法是华山正骨学术流派主要的传承模式,流派的创始人孙华山先生好学并乐于施教,仪其有生之年收教徒弟近80人,且众徒弟中不乏佼佼者,尽得其真传,在全国各省市骨科行业积极奉献自身的一技之长。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沿袭孙华山先生的乐于施教的精神,以刘海起为主的第四代传承人严密挑选接班人,并且受地域的影响,善学号施,只要具有中医骨伤基础,善于学习者,均可学习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医学理论及技能。这也是该流派能继续发展并名卢人振的原因之一。
2.院校教育模式。
此模式在中医骨伤学术流派传承中运用较少,仅为中医骨伤基础理论的教育。而华山正骨学术流派为了将流派的学术思想以及成果传承发扬,在2014年开始运行院校模式收徒教学。2014年中华中医学术流派联盟骨伤分会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办公地、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牵头在辽宁沈阳正式成立,该联盟成立的同时也开展了正骨学术流派的书院教育方式。沈阳市中西结合医学是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临床实践基地,该医学为创立新的书院教育模式向政府部门申请了书院专用场所,以保证书院的正常运行。正骨书院定期向全国各省市医学招收骨科深造医者,以将流派的核心内容传承发扬。2015年5月9日开展了第一期华山正骨高徒研修班,并取得完满成功,深受众弟子的支持。
(二)传承核心内容
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内涵丰富,有学术著作、学术理论、临床技艺等。一般而言,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
医风医德:医德是中医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同时也是衡量从事医疗行业人员的道德修养的标准。医风医德是医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性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唐朝孙思邈十分重视医德的培养,并撰写了《大医精诚》让后入学习。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创始人孙华山先生一生奉献中医骨伤事业的同时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他一直对患者倍加关心,认为“仁爱不矜,虽有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在行医期间,对于家庭贫困难以支付医药费用的百姓,均能一视同仁,尽心为期诊治,甚至为其垫付医药费用。其仁爱之心,备受当地百姓的尊重与拥戴。
学术传承:学术思想是一个流派学术精髓所在,也是流派发展的灵魂所在。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传承人将其学术思想整理、发扬才能促进流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正骨学讲义》是华山正骨流派代表人行医数十载后得出的临床经验总结,将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理论体系详细记载,并运用到具体的诊疗方法上。《正骨学讲义》是该流派的学术思想精髓的体现,是传承内容中的核心,只有真正学习掌握了流派的学术思想。
技艺传承:华山正骨学术流派之中医骨伤流派中的佼佼者,其正骨手法一直在行业中倍受推崇。华山正骨常用的诊查手法、徒手整复手法以及纸壳固定等常用的固定方法是华山正骨的核心内容之一。此外,流派的自创外用内服方剂也是核心内容之一,华山正骨流派自创的接骨胡、接骨丹一号、接骨丹二号、活血丹等均广泛用于临床,且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掌握中医骨伤流派的学术思想以后,再学习流派的传统手法技艺以及临证方药,并且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创新才,方可促进流派的发展与推广。
总而言之,学术流派的传承中,其学术理论体系、传统技艺、医风医德以及自创方药是传承的核心内容。只要不断的学习与自身的探讨将上述的四方面学习到位并能灵活运用才能成为流派的传承人。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