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氏医派发扬于国内,传播于海外。路氏医派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
调中思想
调中即调脾胃,路志正提出了“持中央、运四旁”的杂病治疗思想,调脾胃以“健纳化”“调升降”“顾润燥”“怡情志”“动形体”等原则。路志正认为脾胃居中央,受纳水谷、转化精微以溉诸脏,为气机升降之枢以辅佐五脏气机升降,脾胃调则周身气机皆调,脾胃健则五脏六腑俱健。路志正认为食物和药物内治必须通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才能发挥作用,故养生治病当调脾胃,贵在健纳化、调升降。路志正临证常稍佐黄芪、党参、白术、淮山药、山楂、鸡内金、生姜、谷芽、麦芽等助脾胃受纳运化,以资气血生化。佐枳实、厚朴、升麻、沉香、青皮、苏梗、藿梗、陈皮、香附、木香、砂仁、娑罗子、生姜等调脾胃升降。
《素问》“脾藏意”,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路志正认为意根于先天,成于后天,脾思的变化影响情志变化,情志变化影响脾思。《儒门事亲》云:“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膈不利,为胆瘅呕苦,为筋痿,为白淫,为得后与气快然而衰,为不嗜食”。故调脾胃要注意怡情志,保持心情开朗、少思寡欲、知足常乐的精神状态。对于患者要细心了解症结所在,以耐心、委婉的语言,晓以利害,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帮助患者调整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共同对抗病邪。
脾胃气机升降之枢,故喜动,动则升降有序,气血生化正常,故适当动形体,如导引、按摩、太极拳、八段锦等,以促进脾胃纳化,气血流畅。路志正每天晨起后,先吐纳以吸收新鲜空气,后练八段锦以外动四极,内养脏气,使阳气含蓄体内,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日渐黄昏则散步以流动气血、调和脾胃。
路志正认为脾主健运、升清,以阳动为主,喜燥恶湿;胃主受纳、降浊,以阴润为用,喜润而恶燥。食物药物都有阴阳寒热燥润之偏,故不可偏颇,当顺脾胃之性,兼顾润与燥。诚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言:“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胃土以燥万物,脾土以湿化气。脾气不布则胃燥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万物也。”路志正临证使用燥剂时常佐淮山药、沙参、麦冬等以滋阴润燥,使用滋补剂时常佐砂仁、陈皮等芳香辛燥之品。
百病湿作祟思想
湿为六淫之一,路志正认为湿本为水,外湿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正常情况下称为湿气,是滋润万物不可缺少的物质,所谓“湿以润之”。内湿即人体内的津液,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水湿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则成为致病因素,称为湿邪。外在湿邪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分为清、浊,清邪是雾露、霜雪,自上而下,感其气者,上先受之,则头脑昏蒙,蔽聪塞明,沉重酸楚,所谓“困于湿,首如裹”。浊邪指地下泥水污秽,暑月淫雨,离照当空,天热下逼,湿浊之气蒸腾,触其气者,下先受之,多见足跗重着肿胀、关节酸痛,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内在湿邪指因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食过饮,或烟酒成癖,或嗜浓茶奶酪,或喜嗜凉食冷饮、情志内伤相关,导致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输布停滞所致。体内津液无处不有,任何疾病皆存在藏腑气化失常,必然影响津液代谢分布,导致组织器官产生内湿。湿可黏滞人体任何组织器官,故湿邪害人最广,百病湿作祟。
长期以来,医家多认为北方气候干燥,南方多湿,湿为阴邪,水多成湿,燥为阳邪,水枯为燥。路志正认为北方虽地势高,但气候寒冷,水气凝结,冰雪较多,此是外湿。北方人喜食膏梁厚味,善豪饮酒,食湿面乳酪,口味重而多咸,易生热化燥,从而常喜冷饮凉菜,外又常为寒气怫郁,湿不能越,故多湿。燥与湿是津液分布失衡的表现,二者的区别在于水液分布的多少,多则为湿,少则为燥,此消则彼长。人体津液停聚则为湿,此湿非真水而无濡养作用,故湿越多则机体正常津液越少而燥生,湿壅日久则生热,湿热复伤阴津而生燥,故湿多兼燥、燥多兼湿。临证常辛润、温润同用,以发散湿气,行津润燥,复津液分布平衡。路志正博采古今医家,结合自己经验,编辑出版了当代第一部《中医湿病学》,系统阐述了“百病湿作祟”的理论和各种湿病的治疗。
轻灵思想
路志正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认为医道犹治国之道,用药如用兵,贵在轻灵。轻指药用其专长、独选其能、组合得当,不可猛峻,药不贵繁,量不在大,唯取其功,所谓四两拨千斤,轻可去实。药量过大、五味杂陈、味厚气雄,则矫枉过正和损伤脾胃,脾胃受损则不能运药。路志正临证处方用药一般不超过12味,每味用量一般不超过12克。
灵指灵活、灵动。路志正认为中医临证必须灵活变通,圆机活法,知天时、识地理,合人道,重视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所便,综合考虑生活习惯、体质、居处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灵活应用中医药。如1983年,路志正在泰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医疗工作时,发现曼谷地处东南亚,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汽车、室内有空调设备。这种忽冷忽热、室内外温度之悬殊变化,使机体卫外功能难以骤然适应,久之则卫外不固,表阳虚衰,导致经常感冒,鼻塞鼽嚏,咳嗽咽痛,肢体关节酸楚,纳谷呆滞,精神倦怠等症交至。在衣着、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贪凉饮冷,汽水加冰,久之阴寒内盛,损伤脾胃之阳,致寒邪凝滞,纳化失常,而脾胃病作矣。男子短衫短裤,妇女赤足短裙,肌体暴露而少防护,卒遭酷热之袭,复受寒气之侵,脾虚湿盛而中阳式微,土壅木郁而失调达,则痹病、带下、月经不调、不孕等病纷至。同时,该地雨水较多,经常涉水淋雨,从事水中作业,故湿疹、皮肤病屡见不鲜。他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发表了《泰国曼谷地土方宜与发病关系刍议》,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赞赏。
气血是生命之机,气血流动则生机萌动,气血瘀滞则疾病丛生。《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路志正认为处方遣药必须时刻维护气机运动,不能呆滞气机,宜轻灵活泼,以维护生机。临证常佐辛味之品,辛味发散,行气血而散郁滞,行津液以润燥,佐辛味之品可顺脾胃之性以助脾胃运化、气机升降、疏通气血。
众术共成思想
路志正认为治病方法众多,不同方法的作用形式、起效时间、药效持续时间等有所不同。临证应据患者体质状态、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证候表现、生活环境等,灵活综合应用各种治疗方法,方能取得显著疗效。
路志正早年师从王步举先生,研习针灸典籍,熟背《标幽赋》等针灸歌赋,后结识王乐亭、焦勉斋、尚古愚等针灸名家,博采诸家经验。路志正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针灸应和中药治病一样重视处方,针灸处方应包括穴位配伍、针刺与补泻方法、针刺时间等。1964年,他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国针灸学概要》的编写,并首创穴位编码法,该书被译成日、俄、英等文字,后作为北京、上海、南京“国际针灸培训班”教材,为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大批针灸医生。对针刺手法,路志正既重视刺手(右手),又重视押手(左手),常将“迎随”“呼吸”“提插”等针刺手法融合在一起,喜用“烧山火”“透天凉”分别治疗虚寒症和热性疾病。数十年间,路志正针药并举,屡屡起沉疴、愈急症。如1966年春,路志正在辽宁调查基层卫生工作时,路遇一儿童因阳气闭郁、清阳不升导致昏厥,即以随身带的针具先刺其内关、再刺风池,后人中向上透,捻转几次而清醒。1997治刘某之慢性咽炎、声带小节,在药治同时,针左照海0.3寸,烧山火补法;针右三阴交1.2寸、针廉泉斜向舌根0.8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5分钟。经治3月,患者咽喉恢复正常、声带小结消失。为传承好针灸,路志正嘱大儿子喜善教学之余专习针灸,并考取执业证,凡慢性病、疑难病,在药治同时,嘱其针灸配合治疗。
药食同源,以食代药,以药入食,是中医的特色之一。路志正在总结历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制订了许多食疗药膳方。如风热外感以桑叶、菊花、芦根、蝉衣煎水代茶,风寒外感用葱白、白菜根、生姜、红糖煎水代茶,气分热盛用芦根、太子参、麦冬、金银花、西瓜翠衣、鲜竹叶煎水代茶,消渴病(糖尿病)用炒山药、荷叶、麦冬、鬼箭羽、黄精、芦根煎水代茶,慢性肾炎有水肿者用玉米须、冬瓜皮、茯苓、益母草煎水代茶,慢性腹泻、慢性肠胃病食欲不振、食后胃痛以茯苓、白术、干姜、红枣、鸡内金、炒山楂、面粉为饼服。路志正在《无病到天年》中介绍了大量的食疗药膳方,发展和丰富了食疗药膳学。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