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Zhī Zhū
【别名】次蟗、蛛蝥(《尔雅》),蠾蝓、蝳蜍(《方言》),网工(《广雅》),缀蝥(《尔雅》郭璞注),社公(《方言》郭璞解),蚰蟱(《别录》),网虫、扁蛛(《现代实用中药》),圆蛛、癞癞蛛、蛛蛛、到麻(《吉林中草药》)。
【来源】为圆网蛛科动物大腹圆网蛛等的全虫。夏、秋间捕捉,入沸水烫死,取出,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
体圆形或椭圆形,头胸部被有背甲1枚,无分节状态。口小,适于吮吸;单眼4对,位于头胸部背面的前端参差排列。下有附肢6对;第1对为钳角,似大颚,呈单螯状,内通毒腺;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在雄性则末端膨大成交配器;其它4对均为步足,各由7节组成,其跗节末端有钩爪2枚,中间丛生细毛,有吸附作用。腹部圆大而软,与头胸部相连处,缢缩成细腰;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盖;其两侧有肺囊的气孔1对;后腹面有时有气管的气孔1对或台而为一;腹面后端有肛门;其前方有疣状的小突起3对,即纺锤突,尖端有孔,内通纺绩腺,能分泌一种粘液,凝结成丝而结网。
大多营单独生活,夜间则活跃,通常结网于树间、檐下、屋角等处,兜捕其他小虫为食,也吃其他蜘蛛。
本动物的蜕壳(蜘蛛蜕壳)、网丝(蜘蛛网)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炮制】
①《雷公炮炙论》:凡用(蜘蛛)去头足了,研如膏,投入药中用。
②《长沙药解》:炒枯存性研细用。
【性味】
苦,寒,有毒。
①《别录》:微寒。
②《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③《品汇精要》:性微寒,有毒。
【归经】《长沙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消肿,解毒。治狐疝偏坠,中风口歪,小儿慢惊、口噤,疳积;疔肿,瘰疬,疮疡,蜈蚣、蜂、蝎螫伤。
①《别录》:主大人小儿癀。疗小儿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
②陶弘景: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则能吸毒。又以断疟及干呕、霍乱。
③《唐本草》:主蛇毒,温疟,霍乱,止呕逆。
④《日华子本草》:斑蜘蛛治疟疾,疔肿。
⑤《本草图经》:蛇啮者涂其汁,小儿腹疳者,烧熟啖之。
⑥《纲目》:主口歪,脱肛,疔肿,胡臭,齿匿。
⑦《长沙药解》:破瘀消肿。
⑧《本草求原》:治红云血癣。
⑨《吉林中草药》:治瘰疬,疔疮,蜂、蝎螫伤。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焙干研末撒、捣汁涂或调敷。
【注意】《日华子本草》:畏蔓青、雄黄。
【附方】
①治阴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共为散。取八分之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金匮要略》蜘蛛散)
②治中风口歪僻:蜘蛛摩其偏急颊车上,候视正即止。亦可向火摩之。(《千金方》)
③治小儿慢脾风,初起寒热如疟,面黄肌瘦,啼声如猫吼:蜘蛛去头足,专用肚,火焙研末,每二分,配朱砂一分,共三分,为周岁内一次量,一岁以上者加倍,以白芥子煎汤送服。(《泉州本草》)
④初生儿口噤不开,不收乳:干蜘蛛一个(去足,口),新竹沥浸一宿,炙焦为末,干蝎梢七个(为末),腻粉一钱,同研匀,每服一字,乳汁调,时时滴儿口中。(《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立圣散)
⑤治疔毒:蜘蛛(去头),和乌糖捣烂贴患处。和酸饭粒及食盐捣贴亦可。(《泉州本草》)
⑥治瘰疬,无问有头无头:大蜘蛛五枚。晒干,细研,以酥调如血脂,每日两度贴之。(《圣惠方》)
⑦治颏下结核:大蜘蛛不拘多少。好酒浸过,同研烂,澄去滓,临卧时服之。(《医林集要》)
⑧治鼠瘘肿核痛,已有疮口出脓水者:蜘蛛二七枚。烧,敷之良。(《千金方》)
⑨治背疮:蜘蛛杵烂,醋和,先挑疮四畔令出血,根稍露,用药敷,干即易。(《千金方》)
⑩治走马牙疳,出血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