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Xià Tiān Wú
【英文名】Rhizome of Decumbent Corydalis
【别名】一粒金丹、洞里神仙、野延胡、飞来牡丹、伏地延胡索、落水珠。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伏生紫堇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decumbens(Thunb.)Pers.[C.ambilis Migo;Pistolochia decumbens(Thunb.)Holub]
采收和储藏:4月上旬至5月初待茎叶变黄时,先晴天挖掘块茎,除去须根,洗净泥土,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伏生紫堇 多年生草本,无毛,高16-30cm。块茎近球形,直径3-9mm,黑褐色,当年生块茎叠生于老块茎之上,老块茎随即变空。
不定根发自块茎表面。茎细弱,2-3枝丛生,不分技。基生叶常1枚;具长柄;叶片轮廓三角形,长约6cm,二回三出全裂,未回裂片无柄,狭倒卵形,全缘,叶下面有白粉;茎生叶3-4枚,互生或对生,生于茎中、上部,似基生叶而小,柄短。总状花序顶生,长1.5-4cm,疏列数花;苞片卵形或狭倒卵形,长5-7mm,全缘;下部花使长达12mm;花冠淡紫红色,外轮上瓣长14-18mm,瓣片近圆形,先端微凹,边缘波状,距圆筒形,长6-8mm;柱头具4乳突。蒴果细长椭圆形,略呈念珠状。种子细小,2列。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300m丘陵、低坡阴湿的林下沟边及旷野田塍边。
资源分布:分市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怕高温,忌干旱。幼苗出土后,气温降至一5℃,不致受冻;2月中旬平均气温9-12℃时,生长迅速;3月中旬至4月上旬平均气温达12-15℃时,地下块茎生长迅速;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达17℃以上时,开始倒苗。从播种到倒苗,整个生育期为21Od。以阳光充足,土层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块茎繁殖,收获后选色泽鲜艳、无病虫斑且完整的中等块茎,用细沙混合堆放于室内。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条播,按行距15-20cm开沟,块茎按株距9cm栽种,芽头朝上,覆草木灰,再铺一层腐熟的畜粪,盖稻草。
田间管理 翌年春季出苗后,及时人工拔除杂草,不宜中耕,以免损伤块茎。追肥于11月下旬施腐熟人粪尿及厩肥,防冻保苗。12月上旬施腐熟人粪尿;3月上旬块茎膨大时,施人粪尿及过磷酸钙。遇干旱季节需浇水。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霜霉病,可喷65%代森锌300-500倍液;菌核病可用50%氯硝胺粉剂喷粉。
【性状】
性状鉴别 块茎类球形、长圆形或呈不规则块状,长0.5-3cm,直径0.5-2.5cm。表面灰黄色、暗绿色或黑褐色,有瘤状突起和不明显的细皱纹,上端钝圆,可见茎痕,四周有淡黄色点状叶痕及须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或黄色,颗粒状或角质样,有的略带粉性。气无,味苦。以个大、质坚、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皮层为3至数列淡黄色、扁平的细胞,常具纹孔。维管束外韧型,4-7束,呈放射状排列。韧皮部宽广。木质部导管细小。中央有髓。薄壁细胞中淀粉粒已糊化。
【化学成份】块茎含夏无碱(decumbenine),紫堇米定碱(corlumidine),比枯枯灵碱(bicucull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α-别隐品碱(α-allocryptopine),小檗碱(berber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 a-四氢掌叶防已碱(tetrahydropalmatine),空褐鳞碱(bulbocapnine),原阿片碱(protopine),山缘草定碱(adlumi-dine),夏无新碱(decumbensine),表-a-夏无新碱(epi-a-decum-bensine),羟白毛莫碱(hydroxyhydrastine),紫堇碱(corydaline)及夏无碱丙素(decumbenine C)等生物碱。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夏天无生物碱可使麻醉犬脑与下肢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减低(经统计学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