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别录》
【拼音名】Xiānɡ Rú
【别名】香菜(《本草经集注》),香菜(《千金方》),香戎(《食疗本草》),香茸(《本草图经》),紫花香菜(《履巉岩本草》),蜜蜂草(《纲目》)。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夏、秋季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茎直立,通常呈棕红色,二歧分枝或单一,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叶对生,广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3~3.5厘米,宽3~5毫米,先端锐尖或钝尖,基部广楔形,边缘具疏锯齿,偶近全缘,上面深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下面淡绿色,密布腺点,沿主脉疏被柔毛。轮伞花序密聚成穗状,顶生和腋生;苞片阔倒卵形,绿色,先端骤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均具长柔毛及腺点,边缘具长缘毛,具5条明显的纵脉;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具长柔毛及腺点,每裂片具1条中脉;花冠唇形,淡红紫色,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两侧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线状,柱头2歧。小坚果4,近卵圆形,棕色,藏于宿存萼内。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
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厘米,直径约1~3毫米;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叶对生,皱缩破碎或巳脱落;润湿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5~3.5厘米,宽3~5毫米,边缘有疏锯齿,暗绿色或灰绿色。茎顶带有穗状花序,呈淡黄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钟状,苞片脱落或残存。有浓烈香气,味辛,微麻舌。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主产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佳,商品习称江香薷。
【化学成份】海州香薷含挥发油,密花香薷含有挥发油0.3%,其中主成分为香薷二醇。还含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
【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
【性味】
辛,微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孟诜:温。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苦辛。
④《本草汇言》:味辛甘,性温,无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阴大肠经。
【功能主治】
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①《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②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③《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④《履巉岩本草》:截四时伤寒.
⑤《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⑦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
⑧《纲目》:主脚气寒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注意】
表虚者忌服。
①《本草从新》:无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气虚,阴虚有热者禁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附方】
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局方》香薷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