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Wǔ Bèi Zǐ
【别名】文蛤、百虫仓(《开宝本草》),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
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其寄主植物分别参见盐麸子、膏麸杨根、红麸杨条。
角倍蚜的虫瘿,称为角倍,多于9~10月间采收;倍蛋蚜的虫瘿称为肚倍,多于5~6月间采收。如收采过时,则虫瘿开裂;影响质量。采得后,入沸水中煎3~5分钟,将内部仔虫杀死,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
①角倍蚜
成虫有有翅型及无翅型两种。有翅成虫均为雌虫,全体灰黑色,长约2毫米,头部触角5节,第3节最长,感觉芽分界明显,缺缘毛。翅2对,透明,前翅长约3毫米,痣纹长镰状。足3对。腹部略呈圆锥形。无翅成虫,雄者色绿,雌者色褐,口器退化。
本种的寄主植物为盐肤木。当早春盐肤本树萌发幼芽时,蚜虫的春季迁移蚜(越冬幼蚜羽化后的有翅胎生雌虫),便在叶芽上产生有性的雌雄无翅蚜虫,经交配后产生无翅单性雄虫,称为干母。干母侵入树的幼嫩组织,逐步形成多角的虫瘿。干母在成瘿期间,旺盛地营单性生殖,在虫瘿中产生许多幼虫,于9~10月间,逐渐形成有翅的成虫,称为秋季迁移蚜。此时虫瘿自然爆裂,秋季迁移蚜便从虫瘿中飞出,到另一寄主茶盏苔及其同属植物上,进行无性生殖,产生幼小蚜虫。此种幼蚜固定在寄主的茎上,分泌蜡质,包围整个虫体,形成白色的球状茧而越冬;至第二年春天,越冬幼蚜在茧内成长为有翅成虫,即春季迁移蚜,又飞到盐肤木上进行繁殖。
分布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
②倍蛋蚜
形态及生活史与上种相似,惟秋季迁移蚜的触角,第3节较第5节略短,感觉芽境界不明;虫瘿蛋形。寄主植物为青麸杨及红麸杨。分布同上种。
以上两种昆虫虫瘿内的幼虫(五倍子内虫)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状】
①角倍
又名:菱倍,花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毫米,内壁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微而特异,味涩而有收敛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不碎者为佳。
②肚倍
又名:独角倍。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无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较少,壁厚2~3毫米,折断面角质样,较角倍光亮。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佳。
上述药材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等地。此外,如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亦产。以角倍的产量为大,肚倍的质量为佳。
【化学成份】盐肤木虫瘿含大量五倍子鞣酸及树脂、脂肪、淀粉。
【炮制】拣净、敲开、剔去其中杂质。
【性味】
酸,平。
①《开宝本草》:味苦酸,平,无毒。
②《纲目》:酸咸,平,无毒。
③《本草备要》:咸酸涩,寒。
【归经】
入肺、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功能主治】
敛肺,涩肠,止血,解毒。治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目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睫毛倒卷。
①《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热汤服。
②《日华子本草》:治中药毒,消酒毒。
③《开宝本草》:疗齿宣疳蠿,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
④《本草图经》:生律液。
⑤《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
⑥《本草衍义补遗》:菩收顽痰,解诸热病。
⑦《本草荤筌》:煎汤洗眼目,消亦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
⑧《纲目》:敛肺降火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