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医德仁心正文

记甘肃省中医院援鄂前线护理团队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看着援鄂前线护理人员铿锵有力的步伐,读着杜牧的这首《题木兰庙》,我不由得有这样的感慨:惊叹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朝又有中医人为民战“疫”。

在挺进湖北的支援队伍中,有一支年轻的护理队伍,他们是甘肃省中医院护理部派出的26名护理人员,从1月28日起,分四批次奔赴武汉抗疫一线。这些护理队员中,女性占到了90%,她们中年龄最大的43岁,最小的刚满24岁,平均年龄32岁。在科室,她们是业务尖子;在家里,她们既是母亲又是女儿。她们义无反顾地主动请战,再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决战沙场的英雄豪气;彰显了护理巾帼朝气蓬勃、爱岗敬业的职业风范。

未雨绸缪 厉兵秣马待出发

护理人员,为“护士”与“护理师”的统称,最有名的当属南丁格尔。从事医院管理的人都知道,一个医院的有序运行,护理团队是功不可没的。在疫魔肆虐的重灾区武汉,随着收治医院的扩建、床位数的增加,医护人员十分紧缺,尤其是护理人员承担着大量繁重的治疗、护理和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任务。

甘肃省中医院护理团队是一个拥有853名护理人员的团队,女性占95%。曾经获得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甘肃省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事故中用专业、信念和奉献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甘肃省中医院“半边天”的殊荣。

1月26日,护理部要选派5名护理人员驰援武汉的消息传开后,“让我去吧”“首战必我”等请战声响彻重症医学科、急诊科、肺病科等护理单元,很多人私下用微信向护理部请缨。护理部向全院发出倡议后,全院护理人员纷纷响应,有四百余人向护理部递交了请战书。护理部培训科副主任唐锐第一个站了出来,她说:“我的孩子大了,家里没有负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我先去。”之后,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印在了请战书上,那一刻,所有人的神情都是坚定而悲壮的。

请战书上鲜红的手印,就像一颗颗跳动的心,传递着医者的仁心与担当;展现着医者的初心与大爱。每一位报名者的举动都是一次壮举;每一条请战的信息都让人感动。她们不是没有负担,也不是没有牵挂。急诊骨科护士陈燕,在2008年玉树地震时就在爱心病房工作,现在的她已经是一个不到两岁孩子的母亲;呼吸科护士长刘晓霞,多次请缨支援前线,其实从疫情一开始她就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就在去武汉支援的前一天还在医院发热门诊值完24小时班。

疫情发生后,在护理部主任王颖带领下,医院全体护理人员迅速行动、未雨绸缪、厉兵秣马,积极做好一切支援武汉的准备。从1月24日开始,全体护理人员取消假期,组织学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反复演练穿脱隔离服;梳理应急状态下护理工作流程等,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此时,她们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时刻准备着为甘肃省中医院争光,为甘肃争光。

“严阵以待,备战有我,担当作为,休戚与共!”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用坚定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筑起了阻击疫情的坚实堡垒。

吹响“集结号” 义无反顾上战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黄河,汉水,甘肃与湖北虽相距千里,但两地人民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驰援武汉”的号角已经吹响,甘肃省中医院护理团队斗志昂扬,不再彷徨,而是踏着黎明的曙光,去迎接胜利的光芒。

从人员集结、物资打包到“甘肃方剂”中药准备、出发前动员……甘肃省中医院护理人的快速反应,无不彰显了这支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政治素养。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她们用“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职业担当奏响了杏林医者的最美之声。

年轻的中医护理人,拥有不变的誓言;年轻的他们,充满着青春的希望。他们坚信:既然选择了蓝天,也就选择了飞翔,哪怕有一天会有一双滴血的翅膀;既然选择了拼搏,也就选择了风雨,哪怕会有荆棘丛生在未来的路上。从站在起跑线上出发的那一刻起,他们注定要追着东升的朝阳。

烈火见真金 黄鹤楼前展风采

誓言总是美好的,而实现誓言的过程是坚苦而卓绝的。现代“花木兰”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荆楚大地,一切都是“逆行而上”。逆行,就是到祖国需要你的地方去。

康复医学科护士长张燕琴与“新冠病毒”的初次“短兵相接”是在1月30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1月29日下午5点,全体赴鄂医疗队员刚刚接受完培训后接到紧急通知,要求选派一组队员前往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病区收治疑似病例。甘肃省中医院援鄂医疗队员毫不犹豫地主动请战,唐锐、张燕琴、杜雨津、南英姬、胥飞等5位护理人员全被选中,下午6点多整装出发前往武汉市中心医院。队员们进驻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完成病区交接及环境整理工作,铺设病床、学习电子病历操作流程,克服种种困难与心理恐惧。第一天就收治疑似病例5人,其中一例为高龄、高危的‘大白肺’患者。”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几位“80”后的第一次“武汉之旅”,传说中的黄鹤楼已经梦见过多少回了,她们多么希望疫情快点过去,去亲眼看看黄鹤楼和武汉长江大桥。

苗东英、李楷是此次护理队伍中的“护花使者”,与宋媛媛一起“作客”武汉城市客厅——方舱医院。2月7日,当他们接到指示前往方舱医院开展工作时,才明白真正的战斗在等待着他们。

方舱医院是一个由展览馆改建的医院,占地约1500亩,共分四个病区,苗东英、李楷、宋媛媛所处的是其中的A病区。这里用于收治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患者,一旦病情变重,患者就将被转送到不远处的金银潭医院。

甘肃护理团队接管的床位有两百多张,本着应收尽收的原则,方舱医院一开舱入住率就很高。苗东英、李楷、宋媛媛接管的患者年纪普遍小于60岁,病情基本稳定,个别患者会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一轮大夜班后,他们发现,语言并不构成障碍,患者们的心理需要疏导才是要紧的事。“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的病情非常严重,需要转院;有的患者后半夜不停地翻身;还有的实在睡不着,起身在病区走来走去……”护理中,他们跟患者讲得最多的,是配合治疗的必要性和保证充足睡眠的好处。

在护理间隙,苗东英想起了出发前好多人说的话:“加油,回来你就成英雄了。”他说:“我不想当英雄,只想当一个平凡的医务工作者,当一个好儿子、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

时间过得很快,到武汉十几天之后,因为队员调整,倒班频率和工作强度随之增加。经过反复的沟通、梳理、磨合,队员们的工作逐渐进入了轨道,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每天除了给患者输液、吸氧、测量生命体征等常规治疗外,还需大量的时间给患者做生活护理,如喂饭、喂水、喂药、换尿不湿、擦身等。此外,给患者做心理疏导、处理病房垃圾、消毒、拖地、患者一日三餐的发放也都由护理人员承担。

为了让护理人员认识到环境卫生对自身以及操作安全的重要性,唐锐每天都跟班督促,反复优化工作流程,为大家创造安静、整洁、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刚到病区的患者,情绪焦虑急躁,经过努力,护理人员们渐渐地让患者有了希望和笑容,听到患者最多的话语就是“谢谢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帮助我们”。

厚重的隔离衣,并没有阻隔中医护理团队与武汉人民的心。黄昏时刻,当队员们在楼下散步,看到院子里的梅花开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之花、胜利之花。

突如其来的一场春雪,让队员们体验了一把南方的冬天。他们和往常一样,迎着春雪继续出发。到达目的地,全副武装后处理医嘱、给予治疗、引导检查、沟通交流、功能锻炼、推拿手法……与其说是护理患者,倒不如说是和朋友、亲人交流。当他们看到患者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可以出院,激动地给家人打电话的样子时,一切都释然了。

十几天的坚守与付出,他们用心温暖了患者,用爱呵护着患者。在医患共同努力下,曙光和希望将不再遥远。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疫情面前,作为甘肃省中医院的护理人员,他们毫不犹豫地冲向了战场,他们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护士、一名共产党员所应有的勇气、责任和担当。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守护生命的“花木兰”,有这样一个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的团队,才使得医院在组建疫情防控医疗队时有了战时保障。

经过风雪洗礼后的江城,必将迎来风轻云淡、艳阳高照的日子。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疫战无所寄,且赠一枝春。伟大的白衣逆行者们,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会摘下口罩,一起去晒太阳、放风筝、赏春景,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

感谢每一位在抗疫战争中逆行而上的中医护理人!

致敬每一位在抗疫战场上勇敢前行的“花木兰”!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缅怀中医医史文献学家马继兴

下一篇:战疫的中医力量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