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大黄甘草汤治呕吐

呕吐是消化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也不一致,可出现胀满呕吐或嘈杂呕吐,呕而无力或呕吐如喷,呕吐新食、宿食、涎沫、黄绿酸苦水等,治疗需要先仔细观察呕吐特点,明辨病机,不可一味见呕止呕。

前段时间,门诊来了一位呕吐较重的45岁男性患者,就诊时发病已2月余,曾住院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病因,中西医多方治疗,亦未曾取得明显疗效,后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现症见:食已即吐,呕吐物以黏液居多,夹杂食物残渣,并无酸腐之味,呕吐后没有不适。平素自觉口苦,大便4~5日1行,排便费力,无便意,量极少,质不干。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弦细弱。近期住院查胃镜结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胆囊摘除术后20年。方拟大黄甘草汤、柴胡汤、枳术汤、吴茱萸汤合方。

处方:熟军10克(后下),炙甘草10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党参10克,枳实10克,生白术30克,吴茱萸6克,生姜8片,红枣5枚。7剂,水煎服。

复诊诉服上方4剂后呕吐停止,近1周排便2次,守方微调,后半月而愈。

按:本病患者主诉食已即吐,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完全吻合,故而首选大黄甘草汤。患者又有口苦、脉弦、呕吐,属少阳证,故选小柴胡汤,合枳术汤是为促进脾胃运化,兼通肠腑气机。又因患者呕吐无臭黏液,为胃中虚冷,痰涎停滞,随胃气上逆所致,故合吴茱萸汤加强止呕之功。三方合用,取效颇捷。

《金匮要略》原文对于大黄甘草汤治疗呕吐记载的十分简单,并未详细描述症状、脉象,故而给了后世医家讨论发挥的空间。其中,最简单的切入点就是方药配伍。大黄甘草汤全方仅大黄和甘草两味药,二者用量比例为4:1,许多后世医家多认为本方是为清胃火而设。如《医宗金鉴》即指明食已即吐是火热攻冲导致的吐逆,并将本方所治之呕吐与胃反呕吐鉴别而论,云:“吐者,有物无声之谓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己即吐者火也,以寒性迟,火性急也。故以大黄甘草汤,缓中泻火,火平自不吐也。”此外,清代高学山注解《金匮要略》时也说:“此胃热上熏之吐,为吐家之变症变治,而非胃反也,火性炎上而躁急,胃中火盛,上冲胃脘者势也,以食压而实之,则火势受屈而迸出,故食已即吐也,以苦寒泻火之大黄为君,而佐以守中之甘草,不特浮大黄下趋之性,使从胃脘而下,且治急冲者,惟宜以缓降胜之也。”以上观点都认为食已即吐病因在胃火,可用大黄甘草汤苦寒泻火。但关于此方,还有一点需要思考:治疗胃中实火为何舍弃黄连栀子石膏等诸多清泄胃火实热的中药,而单选大黄一味?

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可见大黄的功效以通降为主,泻热是基于降泻基础上的。

关于大黄甘草汤条文的注释,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云:“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若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所谓阴阳反作,气逆不从,食虽入胃,而气反出之矣,故以大黄通其大便,使浊气下行浊道,而呕吐自止,不然,止之降之无益也。……人与天地相参,故肺气象天,病则多及二阴脾胃,大小肠象地,病则多及上窍,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开提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亦通,与大黄甘草汤之治呕吐,法虽异而理可通也,此上病疗下之法。夫阳明之气,顺而下行者也,若下焦不通,其气必反而上行,是以食已即吐。用大黄以通大便,则气复顺而下行矣。所谓浊气自归浊道也。”

通过将《神农本草经》对大黄功效的记载结合呕吐的病机进行思考,可以判断,尤在泾对于大黄甘草汤治疗食已即吐的认识相较《医宗金鉴》和高学山的注解更为全面而妥帖。脾胃为气机斡旋的枢纽,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若腑气不通,浊气不降,则上逆发为呕吐,治疗的重点是通腑降浊,故首选大黄,辅以甘草缓和药性,不伤正气。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水火失济证的多脏腑关联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