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黄斑变性是造成50岁以上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在美国黄斑变性导致的失明比青光眼、白内障和糖尿性视网膜病变这三种常见病致盲人数总和还要多。
黄斑变性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在百分之十的黄斑变性病人中,负责供应营养给视网膜的微血管便会出现渗漏,甚至形成疤痕,新生的不正常血管亦很常见,血管渗漏的液体会破坏黄斑,引起视物变形,视力下降,过密的疤痕引致中心视力显著下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变盲。 有时,黄斑变性也可由外伤、感染或炎症引起,此病还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有人称之为眼癌。
黄斑变性是国际眼科界公认的最难治疗的眼病之一。
在中国黄斑变性发病率也不低,60-69岁发病率为6.04%-11.19%。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该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现在美国采取Avastin治疗黄斑变性,已得到美国FDA认可,而中国目前只有香港地区开展采用这种药物来治疗黄斑变性。
目前对黄斑变性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治疗方法还有待继续研究发展,患者可关注该病的新疗法。同时,也提醒老年朋友,要重视眼健康,并建立定期眼睛检查的观念。
干性AMD由于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长期慢性进行性萎缩所致。
干性AMD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双眼对称、视力极为缓慢的进行性下降、病人常有视物变形等症状。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后极部有时常可见到一些大小不一、边界不很清晰的黄白色的玻璃膜疣。病程晚期有些病人由于RPE的萎缩及色素脱失,可见后极部视网膜有边界较为清晰的地图样萎缩区。如果脉络膜毛细血管也发生萎缩,就可以见到萎缩区内有一些粗大的脉络膜血管。
湿性AMD是由于Bruch膜受损,脉络膜毛细血管经由Bruch膜损害处向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处生长,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一旦形成,由于新生血管的结构不完善,必将引起渗出、出血、机化、瘢痕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终致中心视力丧失殆尽。
湿性AMD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一眼先发病,对侧眼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病,但也有少数病人双眼同时或先后不久发病。据国外大量的资料统计,单眼湿性AMD患者每年有12%~15%对侧眼发生湿性AMD,5年之内大约75%的病人对侧眼可能发病。
与干性AMD视力缓慢的进行性下降不同,湿性AMD病人发病后视力减退较为迅速,常于短期内明显下降,有些病人甚至可以明确指出其发病日期。然而眼底检查却可发现眼底后极部病变的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大范围的病变绝非短期之内形成。因为病变虽然发生在后极部,但病变尚未影响中心凹,因此不少病人没有发现症状,一旦病变侵入中心凹,中心视力受损,病人才会发现视力下降。
湿性AMD依据其病程一般可分为3期:
1.早期或称为渗出前期 眼底检查后极部或黄斑区早期可有大小不等、边界模糊的黄白色渗出性玻璃膜疣,尤其是这些玻璃膜疣互相融合形成软性玻璃膜疣,这将是湿性AMD发生的先兆。
2.渗出期 病变进一步发展,CNV血管开始渗漏,眼底后极部可出现浆液性RPE脱离及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并可见灰白色的CNV、有时病变周围还可见到一些硬性渗出。如果CNV血管有出血,则可见视网膜出血以及视网膜下出血,出血位于视网膜浅层,则表现为鲜红色,出血位于视网膜深层则呈暗红色。如果出血时间较久,由于血红蛋白被分解吸收,出血区可逐渐变为黄色。如果出血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下和脉络膜处,由于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色素遮蔽,出血区则可表现为黑色,因而有时会被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
CNV的出血可能非常广泛,不仅局限于黄斑区,也可以占据整个后极部,更严重者甚至可以超出赤道部,形成一个范围巨大的黑色的隆起的病变,又称脉络膜血肿,因而常常可能被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而被摘除眼球。如果出血量大,严重病例出血可以穿破视网膜内界膜,进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积血,大量的玻璃体积血甚至可以导致眼底不能检查,以后还可能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更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如果见到老年人突然发生大量玻璃体积血,眼底无法检查,而对侧眼黄斑区有玻璃膜疣、色素紊乱或典型的干性AMD表现,应当考虑为湿性AMD的大量出血。
3.瘢痕期 经过一段漫长的病程后,视网膜下的出血逐渐被吸收,而被伴随新生血管以及RPE化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病程晚期患者眼底后极部形成大片机化的瘢痕,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或后极部有白色的机化膜及一些色素沉着,病人的中心视力丧失殆尽。
大约有16%的病人一段时间以后瘢痕周围可出现新的CNV,于是新一轮的渗出、出血、机化、瘢痕等病理改变再度重演,致使病变范围更行扩大。
干性AMD由于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长期慢性进行性萎缩所致。
干性AMD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双眼对称、视力极为缓慢的进行性下降、病人常有视物变形等症状。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后极部有时常可见到一些大小不一、边界不很清晰的黄白色的玻璃膜疣。病程晚期有些病人由于RPE的萎缩及色素脱失,可见后极部视网膜有边界较为清晰的地图样萎缩区。如果脉络膜毛细血管也发生萎缩,就可以见到萎缩区内有一些粗大的脉络膜血管。
湿性AMD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一眼先发病,对侧眼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病,但也有少数病人双眼同时或先后不久发病。据国外大量的资料统计,单眼湿性AMD患者每年有12%~15%对侧眼发生湿性AMD,5年之内大约75%的病人对侧眼可能发病。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黄斑变性:
一、肝肾亏损:视物昏朦,或能近怯远,眼前黑花飞舞。检视眼内,玻璃体混浊,或眼动时玻璃体动荡明显。全身可见头晕耳鸣,腰酸遗泄,口燥咽干,脉细无力。肝肾两亏,精血虚衰,不荣目窍,神光衰微,故视物昏朦,能近怯远。神膏失养,则变清稀或混浊,以致眼见黑花飞舞。由其他眼病引起而经久不愈者,多系病久正虚不能胜邪之故。全身伴见之脉症,亦皆肝肾精血不足所致。
治宜:补益肝肾。
方药:补益肝肾方: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白芍15克,灵芝12克,桑葚15克,麦冬12克,沙参12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丹参30克,密蒙花12克,谷精草12克,草决明12克,丹皮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补肾丸、珍珠丸口服。
二、湿浊上泛:
1.脾虚湿困:自觉视物昏朦,黑花飞舞。检视玻璃体可见尘状或点状混浊。面白或萎黄,食少痰多,神倦乏力,舌质淡嫩,苔白脉濡。眼症皆由湿邪痰浊上泛,神膏变混所致。脾虚气弱,不荣头面及肢体,故面白或萎黄,神倦乏力。脾虚不运,聚湿生痰,故食少痰多,舌质淡嫩,苔白脉濡。
治宜:健脾益气,渗湿化痰。
方药:健脾化湿汤:党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灵芝15克,莲子12克,黄芪20克,扁豆12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白芍20克,泽泻12克,肉豆蔻12克,白豆蔻12克,苏叶12克,滑石15克,大腹皮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健脾丸、化湿丸口服。
2.湿热蕴蒸:自觉视物昏朦,眼前黑影游动如蚊蝇飞舞。检视眼内,玻璃体有尘状或点状混浊。头重胸闷,心烦口苦,苔黄脉濡数。眼症皆由湿浊上泛不清所致。湿邪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头重胸闷。湿郁化热,故心烦口苦,舌苔黄腻,脉濡而数。
治宜:宣化畅中,清热利湿。
方药:清热利湿汤:龙胆草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厚朴12克,郁金12克,栀子12克,滑石20克,石膏20克,竹叶12克,泽泻12克,猪苓12克,泽兰12克,甘松12克,谷精草12克,木贼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龙胆丸、胆木丸口服。
三、虚火伤络:自觉眼前黑花飞舞,视力缓降或急降。检视玻璃体,可见点状或絮状、团块状混浊,或见眼底有出血性病变。全身常见头晕耳鸣,心烦少寐,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阴虚火旺,热人血分,灼伤脉络,眼底出血,瘀血渗于玻璃体内,则玻璃体混浊,以致眼见黑花,视力下降。虚火内扰,故头晕耳鸣,心烦少寐,口燥咽干等。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亦皆阴虚内热之象。
治宜:滋阴凉血,止血化瘀。
方药:滋阴凉血汤:生地30克,元参15克,丹皮12克,竹叶12克,藕节12克,仙鹤草12克,茅根30克,虎杖15克,绞股蓝30克,藤梨根30克,茜草12克,血余炭12克,棕榈炭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谷精草12克,密蒙花12克,木贼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血宁丸、五福丸口服。
中医治疗黄斑变性以补益肝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化湿、清热明目、补肝强肾、补益精血、明目利窍、滋阴泻火、养血止血、明目退翳、营养视神经、扩大视野为基本治疗原则,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变性有良好疗效。(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