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条文释义
伤寒五六日 提示有太阳转出少阳区块的可能。
往来寒热 这个症状很重要,强调了少阳病中柴胡类方群背后的病理本质——正邪交争。此时邪气不再潜伏,正气来复却未占主导地位,二者僵持不下,故处于疾病转归的过渡阶段。此时,病人的病情可能向愈,也有可能加重,治疗上扶正祛邪同等重要。条文中的“往来寒热”并不单单指发热恶寒交替进行的状态,还可以继续引申,比如:情绪的极不稳定、较长时间的体温不正常、发病时阴阳属性(寒热、表里、上下、虚实)的交互错杂等。病人的病理表现不外乎都是“一阵一阵”发作的。
默默不欲饮食 “默默”也可以引申为情绪上的诸多问题。有经验的消化科大夫或许知道,消化科病房里的许多病人情绪都很不稳定,容易消极,抑或烦躁易怒,这是少阳区块消化系统有问题的重要指征。从消化系统论治诸多内分泌系统疾病也是少阳病治法的一大亮点,笔者认为可以将消化系统看作是内分泌系统的外环境,此即《内经》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不欲饮食”也是消化系统的问题,历代注家都认为是“肝脾不和”。“心烦喜呕”中的“心烦”代表的可能是消化系统炎症,也有可能是情绪烦躁易怒,“喜呕”反映出病人可能伴有肝胆系统疾病或者出现肠胃功能紊乱。
胸胁苦满 反映的是病位。病位投射区对临床问诊和叩诊有导向性,需要引起注意。首先是“胸胁”,是“胸之胁”还是“胸与胁”呢?99条提到过“胁下满”,所以笔者猜测96条的“胸胁”相对于99条的“胁下满”强调的可能是胸与胁两个病位,“胸”更偏重于心系、肺系以及联系他们的焦膜系统。“胁”就是肝、胆、胰、脾投射区。所以这里的“胸胁”应该是一种并列关系,“胸胁苦满”也可以看成是“胸苦”与“胁满”的双重含义。“胁满”是小柴胡汤的正证,而“胸苦”呢,笔者认为小柴胡汤去黄芩易栀子可能更为合适,这里供同道参考。
或然证 其背后的病理本质与条文中的症状是一样的。少阳枢机不利导致便秘、下利、小便不利、虚火上炎等都有用到柴胡剂的机会。
解析组方
小柴胡汤的组方配伍很精致,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对伏邪的“托清”思路彰显无遗。柴胡苦平,气质轻清,疏解少阳郁滞;黄芩苦寒,清少阳之郁热;半夏燥化水毒,消痞散结;甘草、生姜、大枣固护脾胃中洲;人参补气滋阴。
柴胡以产自于甘肃、内蒙古的北柴胡根效果最好,药理学研究认为它能够促进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也就是促进“正气来复”。柴胡用量需要注意,半斤也就是八两,大约120克,用量很大。所以,对于急危重症尤其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患者柴胡量宜大不宜小,常规用量20~30克,慢性病也得10~20克,急性感染期起码40克。
柴胡劫肝阴析疑
叶天士曾有“柴胡劫肝阴”一说,我认为这是不客观的。有人用完柴胡剂有时的确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可能是柴胡剂活化机体免疫与代偿反应的缘故,类似于“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的瞑眩反应,这是少阳区块疾病向愈的常见表现,临床上屡见不鲜。
国医大师裘沛然在《裘沛然医论医案集》里也曾说:“就以柴胡一药而言,通过学习,深知从前所谓‘柴胡劫肝阴’其说之非,一般医家多以头目眩晕为肝阳上亢,柴胡劫肝阴,故为禁药,然在大论中以小柴胡主治口苦咽干目眩,所谓目眩,即今之头目眩晕,仲景却以柴胡为首选药,我以后开始以仲景法用于临床,屡效不爽,始悔过去之偏见。”实验研究发现,柴胡具有较好的抗脂肪肝、防止肝细胞损伤和坏死、修复肝细胞、降低转氨酶的作用,柴胡中所含的柴胡皂苷能增加肝内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肝糖量,增加肝内肝糖原的存储。从中医学的角度看,蛋白质、肝糖原乃有形物质,当属于阴,包含在中医所说的肝阴范畴内。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