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48条:“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从条文“当解之熏之”可知,“阳气怫郁在表”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态。但在临床中发现,创造一种“阳气怫郁在表”的状态可以治疗很多阴证银屑病。
“阳气怫郁在表”在《内经》中便有体现,《素问·玉机真脏论》曰“风寒客于人,毫毛毕(笔)直,皮肤闭而为热”。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解释此句为“阳气怫郁,玄府密闭,郁热蒸腾”。
“阳气怫郁在表”与“阳气内蒸而不骤泄”有什么关系呢?“阳气内蒸而不骤泄”是广汗法体现“中”的核心表述,“内蒸”与“不骤泄”相反相成——“内蒸”是聚,“泄”是散,“蒸而不骤泄”便是一种“微微似欲出汗”的“中”的状态。“阳气怫郁在表”通过“阳气怫郁,玄府密闭,郁热蒸腾”中的“蒸”与“阳气内蒸而不骤泄”便可以联系起来,“阳气怫郁在表”可以表述为“阳气内蒸而不泄”。
对于容易汗出(“骤泄”)和身体不热(“阳气不蒸”)的患者,“阳气内蒸而不泄”是广汗法纠偏的一种思路。广汗法纯中医病房临床中通过对大量达到“阳气内蒸而不泄”的患者观察,发现每一位达到这种状态的患者可同时伴随基础体温的升高,皮损也会迅速动起来“转阳”——表现为红、痒、新、小、烦。
先来看一则案例:
左某,男,50岁,广东东莞市人。银屑病史30年余,曾经广州、深圳、重庆等多地治疗,每次都短暂减轻后更重,绝望之际知道广汗法。于2019年5月26日入住广汗法纯中医病房,入院时患者睡眠差,大便日1~2次稀黏,上身汗多,下肢无汗偏凉,不易发热,皮损(全身散在大量银白色鳞屑伴瘙痒,皮损厚硬,间有抓痕),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舌上有涎,舌下瘀。根据患者病情,辨为“阴证银屑病”。入院后围绕着“阳气内蒸而不泄”的初期目标,调整生活处方、予广汗饮食代谢法,结合广汗法纯中医病房其他中医治疗、同时给予中药吴茱萸汤、甘草干姜汤、芪芍桂酒汤等治疗,以上方药“向量随时调”治疗第3天患者基础体温明显升高,身体处于热而无汗的状态,皮损出现剧烈瘙痒,随着瘙痒加重皮损渐变薄,颜色变红。“阳气内蒸而不泄”的初期目标达成后,此后治疗过程很顺利。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后,患者欣喜出院。出院时身体整体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身体轻松,精神清爽;入院时的大便稀,出院时大便正常;入院时舌苔黄厚,出院时舌苔薄白;代谢指标都趋于正常;身体较前温热;最让他惊讶的是皮损消退一半以上。2019年6月随访:患者精神、睡眠、二便很好,身体明显较前热,皮损消退所剩无几。
此过程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剧烈瘙痒呢?剧烈瘙痒,正是“阳气怫郁在表”所致。《伤寒论》23条曰:“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不)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胡希恕在诠释23条时说:“热但是不出汗,水分出不来,憋到里边就会痒,直到抓破后,水出来痒就止,此种现象正是古人提到的阳气怫郁在表之象。”李心机这样解释:“此属太阳伤寒表邪将解之象,此时,本当以小发汗之法,一疏即解。然而,因为失于小发汗,致使微邪郁表,故出现面色红赤之象,身痒症状,此为阳气怫郁在表”(《伤寒论通释》)。创造这种“阳气怫郁在表”的状态正可以治疗阴证银屑病。
“阳气内蒸而不骤泄”是中,如果把“阳气怫郁在表”作阳的话,“阳气内蒸而骤泄”和“阳气不蒸”便是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就是纠偏,偏阴的就需要创造一个“阳气怫郁在表”的阳热症,就是以阳治阴。治疗从纠偏开始,最终复正、持中,使身体达到“阳气内蒸而不骤泄”的中态。
临床中遇到的银屑病患者阴证居多,阴证银屑病从皮损来看:皮损厚、局限、色不红、不动。除了一部分初发的、播散的、发病急骤的可以再短时间治愈外,大部分需要长时间治疗。但治疗过程中出现由阴转阳的极端偏态——“阳气怫郁在表”的状态,治疗进程会大大缩短。利用“阳气怫郁在表”变化急剧“过动”的阳态打破阴证银屑病“过静”的偏态。这便是广汗法强调的“小病治大病”“阳病治阴病”,希望同道可以引起重视,共同研究“阳气拂郁在表”的治疗作用。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