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净无痕,过晓霁清苕,镜里游人。红柱巧,彩船稳,当筵主、秘馆词臣。吴娃劝饮韩娥唱,竞艳容、左右皆春。学为行雨,傍画桨,从教水溅罗裙。
溪烟混月黄昏。渐楼台上下,火影星分。飞槛倚,斗牛近,响箫鼓、远破重云、归轩未至千家待,掩半妆、翠箔朱门。衣香拂面,扶醉卸簪花,满袖余煴。
这首《泛青苕》是宋代词人张先的作品,通过泛舟苕溪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一片歌舞升平景象,词牌《泛青苕》因“绿净无痕,过晓霁清苕,镜里游人”句而得名。古人将芦苇的花穗称为“苕”,如《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沿河各地盛长芦苇,秋天芦花飘散水上,白茫茫如雪,格外引人注目,故而得名“苕溪”。宋代诗人卢钺《吴兴舟中》描写其景色曰:“笠泽高风寒凛凛,苕溪凝雪白皑皑。”
寻常芦苇意义深
芦苇是最常见的植物,古人又将其称为蒹葭,在《诗经》中具有丰富意象。《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弥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则指出八月芦苇待割是重要物候特征;《硕人》:“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用长长的芦苇比兴陪嫁姑娘身材高挑,陪嫁男士相貌堂堂;《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用茂盛的芦苇衬托猎人技艺高强;《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通过对枝繁叶茂芦苇的描写,比兴兄弟团结、忠厚传家等。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在上古神话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又名共工触山,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四大神话)中,天崩地裂,天河之水注入人间,人民陷入无尽的灾难之中。为了救万民于水火,女娲找来大量芦苇用以烧火,炼五色石补天,用燃烧后的芦灰阻挡洪水。为什么用芦苇火炼五色石呢?因为芦苇火不大不小,用来炼石正好。后世医家因此受到启发,用陈芦火煎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李时珍说:“古方煎药多用劳水及陈芦火,取其水不强,火不盛也。芦中空虚,故能入心肺,治上焦虚热。”为什么用芦灰阻挡洪水呢?因为芦苇生于水中,故其灰能阻挡洪水,其间包含的正是中医相生相克的道理。
芦苇还是治病救人的良药,有一个与之相关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即“伍子胥过昭关”。
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报父仇,逃出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风餐露宿,一路向东,后有追兵,前途渺茫,难免着急上火,急出病来,觉头晕耳鸣、口渴心烦、不时咳嗽干呕。忽然看见一条大江挡住去路,一个渔人在江中打渔,于是伍子胥高声喊道:“渔父渡我!”渔人看到后有追兵,佯装不应,高歌道:“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伍子胥心领神会,于是躲到芦苇深处等待时机。日落西山,追兵远去,渔人前来搭救伍子胥,高声唱道:“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伍子胥应声而出,坐上渔人的小船,向大江对岸驶去。
一路上,伍子胥不断咳嗽干呕,渔人看在眼里,说道:“先生辛苦,肺胃有热,病得不轻啊,何不赶快治疗!”伍子胥道:“穷途末路之人,但愿乞得性命,些许小疾,何足挂齿。”到达江对岸后,渔人对伍子胥说:“你且在这里等我,我给你取食与药来。”
伍子胥害怕渔人揭发自己,依旧隐身芦苇之中。渔人回来,不见了伍子胥,于是唤道:“芦中人,芦中人,吾非以子求利者也!”伍子胥看渔人说得恳切,于是出来饱餐一顿,又来喝药,一看竟是芦根煎的水,于是说:“此物竟能治病?”渔人道:“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正是治疗先生疾患的良药。先生此去,若食物匮乏,可用芦笋充饥,此物亦可疗先生之疾也。”喝了渔人的芦根水后,伍子胥的病竟然好了。
伍子胥后来逃到吴国,终于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来,后人有诗赞曰:“数载逃名隐钓纶,扁舟渡得楚亡臣。巧用芦根清邪火,千古传名渔丈人。”
清热泻火数芦根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杜甫《蒹葭》)芦根又名苇根、芦头,是常用的清热泻火类中药,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透疹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麻疹的治疗,还可解河豚鱼毒。《本草述》载:“芦根味甘气寒,故益胃而解热;甘寒更能养阴,故治胃热呕逆,为圣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芦根,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
“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苹末风萧萧。映花碾草钿车小,驻坡蓦涧青骢骄。”(陆游《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芦根味甘性寒,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生津止渴除烦,可治疗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常配伍麦门冬、天花粉等使用,或用其鲜汁配麦冬汁、梨汁、荸荠汁、藕汁服用,如五汁饮。
“日出移船日又斜,芦根时复见人家。水乡占得秋多少,岸岸红云是蓼花。”(宋代高翥《下塘》)芦根归胃经,能清胃热而止呕逆,单用或配伍竹茹、生姜等,可治疗胃热呕哕。芦根中空而为根,归膀胱经,能清热利尿,配伍白茅根、车前子、木通等可治疗热淋涩痛、小便短赤。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宋代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芦根入肺经,善清透肺热,配伍黄芩、浙贝母、瓜蒌等,可治疗肺热咳嗽;配伍桑叶、菊花、苦杏仁等,可治疗风热咳嗽;配伍薏苡仁、冬瓜仁等,可治疗肺痈吐脓臭痰。
“烟动芦根出,天高雁点微。溪林茅屋晚,遥认钓船归。”(宋代释行海《题山水图》)芦根能清热解毒,且有振发之性,善发痘疹,配伍柽柳煎服,可治疗麻疹不透;鲜芦根配伍鲜白茅根、白糖等,可治疗猩红热。鲜芦根绞汁调蜜服,可治疗咽喉肿痛。
芦根煮水服用,可解河豚鱼毒,清代赵瑾叔《鱼》诗曰:“青鱼胆治目微芒,鲤主通淋小便长。鲈伏芦根毒亦解,鳜凭橄榄刺何伤。”《河豚鱼》诗曰:“吹肚河豚状怪哉,无鳞无胆更无腮。必须荆芥和同煮,漫把盐糖用久埋。橄榄蔗浆能抟毒,芦根粪汁可除灾。”
芦苇入方药性淳
芦茎 “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唐代王白贞《芦苇》)芦茎为芦苇的嫩茎,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清肺解毒、止咳排脓的功效,用于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痈疽的治疗。芦茎与芦根功效相近,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芦茎长于清肺透热,孙思邈《千金方》有苇茎汤,由苇茎、桃仁、薏苡仁、冬瓜仁4味药物组成,是治肺痈的名方。《本经逢原》载:“苇茎中空,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
芦叶 “霜外汀洲芦叶晓,雪余园圃竹梢斜。只惊睡起犹残月,不觉皎时巳落霞。”(宋代杨万里《出北关门送季舍使虏》)芦叶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辟秽、止血、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霍乱吐泻、吐血、衄血、肺痈的治疗。
芦花 “悲秋已过黄花节,照眼浑疑白帝城。更类吾家子猷棹,飘然乘兴雪中行。”(宋代王十朋《芦花》)芦花味甘、性寒,具有止泻、止血、解毒的功效,用于吐泻、衄血、血崩、外伤出血、鱼蟹中毒的治疗。
芦苇苗 “春风荻渚暗潮平,紫绿尖新嫩茁生。带水掐来随手脆,櫂船归去满篝轻。竹根稚子难专美,涧底香芹可配羹。风味只应渔舍占,玉盘空厌五侯鲭。”(宋代武衍《芦笋》)芦苇苗,味甘、性寒,具有清热生津、利水通淋的功效,用于热病口渴心烦、肺痈、肺痿、淋病、小便不利的治疗,还能解食鱼、肉中毒。
芦竹箨 “山庐好,临水野人家。笋为雷多齐破箨,芦缘春涨碧抽芽。”(近代高燮《望江南》)芦竹箨又名芦荻外皮,为芦苇的箨叶,味甘、性寒,归脾、胃经,具有生肌敛疮、止血的功效,可用于金疮、吐血的治疗。
“术传卢扁字钟王,底事来游便趣装。熟路也知车载稳,清时何用剑生铓。鸡鸣函谷三更月,枫落吴江两岸霜。归到苕溪寻旧侣,画船诗酒水云乡。”(明代秦康王《送名医凌汉章还苕》)苕溪是一条著名的文化之河,北宋书法家米芾有《苕溪帖》,南宋文学家胡仔著有《苕溪渔隐丛话》,历代描写苕溪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