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漫话正文

岐黄名医名著重视仁心仁术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医学是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第一部中医传世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丰富多彩的学术理论与临床各科病证的叙述,还反映了对一些病证的治法。

明代著名医学家吴崑在《吴注黄帝内经》中指出:“《内经》是一部‘救万古民命’的医学典籍,它指导医生在诊治疾患时,必当‘循法守度’(见《素问·示从容论》)。”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又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治未病”的科学思维是中国最早提出的。

到了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较系统、完整地创立了“辨证论治”。这部名著奠定了我国广泛的临床医学基础。张仲景对自己的要求是,生平致意于“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伤寒杂病论·自序》)。而他的治学思路和方法则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说明医生博取诸家之长的重要性。

关于医生的职责和道德修养,唐初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又有详明的阐论。他提倡“大医精诚”,影响至广。首先是教育后人,特别是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力求医技精良,应对患者负责。在诊疗疾病时,要诚心、仁义地对待患者。提出“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所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孙思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在诊疗疾病时,如遇到“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作苍生大医”。这段话对后世历代医生的影响深远。也可以说是高标准的仁心仁术。

医生所肩负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治病救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说:“医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他还指出:“医者宜“朝勤夕思,手不释卷,三五年间废寝忘食,参详其理。至于意又深远,研精覃思,期期乎必通。”说明“业精于勤”的重要性。

至于指导医生诊疗的要点,诸多医家均重视古今名家的经典医籍阐论。关于施治的要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示医生一定要“治病必求于本”。清代顾靖远《顾氏医镜》又指出:“有是病则用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凡此治疗的思路和大法,是业医者必当重视的。

当然,作为一名医生,道德的修养至关重要。古代医药文献中,有很多感人的记述,包括一些医家治病不求报酬,甚至私自出资救助患者,或不计旦夕与险峻之地登门抢救患者,能将患者的病痛,感同身受。还有些医家,正气浩然可敬。如清代蒋廷锡等所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记述宋代一位品德高尚的名医何澄诊疗的事迹。在宣和(1119—1125)年间,何澄曾诊治一位穷困潦倒的士人,“抱病缠年,百治不效”,因为家庭经济实在太困难,当然已到了付不起诊费的窘境。其妻将何澄引入密室,告诉他说:“妾以良人抱病日久,典卖殆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酬。澄正色曰:娘子何为出此言,但请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最后得以免费诊疗而获救。说明何澄具有令人敬重的崇高医德,为后人所敬重、赞誉。

我国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医生的仁心仁术。当前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又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新时代,更应将医者的仁心仁术发扬光大,昭示千古。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明代的父子御医--薛铠、薛己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