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涉及面很广,涵盖了中医的自然观、生命观、养生观、健康观、疾病观、用药观、思维模式、道德追求和行为方式诸多方面,囊括了中医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审美情趣。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刻剖析,能真正明晰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中医的自然观
中医的自然观即尊重自然、敬爱自然。我国古代社会是农耕文化的典型。在农耕文化下生活的百姓,对自然有敬畏和依赖,中医也不例外。自然的变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尊重自然、敬爱自然,就应该合理利用如草药等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掳掠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人类最终会自食恶果。
中医的生命观
中医的生命观是尊生、贵生,崇尚生命。中医始终不渝地珍视、珍爱生命,认为大千世界之自然天机就在于其生生不息。只有生息无限,才使世界富有生机。中医认为世间万物,莫贵于人。诚如《内经》有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同时,还有“大德曰生”之训。“药王”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见,中医的生命观是十分明确的,尊生、贵生,崇尚生命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中医的养生观
中医的养生观是顺从自然,适应自然。《内经》载:“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顺从、适应自然变化,遵循、追随自然法则。适时养生,以适寒暑;因地制宜,以尽天年。根据生活环境、自然生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物质相对贫乏、科技不甚发达的古代,人们顺从并适应自然是一种生存智慧,是务实而科学的求生存、图发展之道。古代中医的养生理论及实践方法,在今天也并没过时,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医的健康观
中医的健康观是以平为期,以和为贵。中医的健康观是较为全面而深刻的。首先是健壮的体魄、健全的生理,这是中医所称“平人”的重要基础。中医认为健康其实就是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气血都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时,人体的生理功能能充分发挥。《内经》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所蕴含的精气神是“吉祥三宝”,精气神协调和谐,人才健康。
其次是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中医是形神统一、身心合一的医学典范。人有生物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一个健康之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融入社会的能力,必须具有与人正常交往沟通的本领。面对生活的风雨,能保持正常的心理,遇事不走极端,能灵活处理。
中医的疾病观
中医的疾病观就是阴阳失和,即人体阴阳出现了偏盛偏衰。或是阴盛阳衰,或是阳盛阴衰,或是阴阳俱损,种种失和状态均为病理状态。此时就需要医生来帮助,针对具体病情来作出调整,通过有效的纠偏,使人体阴阳重新恢复平衡状态。由此可证,中医的疾病观,是紧密围绕阴阳失和这一关键点来定义的。
中医的用药观
中医的用药观即为用药调和。立足整体,辨证施治,就是其基本的临床治疗思路。其实,中医治病,就是运用食疗、体疗、物疗和药疗等手段,通过祛寒、清热,助阳抑阴、滋阴潜阳之法来达到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态。总之,一切努力的最终归宿仍是人体阴阳平衡。
中医的思维模式
中医的思维模式,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中医在临床诊疗和构建理论体系框架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象思维,即所谓的取象比类,司外揣内。这样的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辩证思维特征,它沟通了人体内外的有机联系,架设了跨越已知和未知鸿沟的津梁,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得以具体落实。中医通过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既有利于临床实践的诊疗,又有利于理论认识的升华。这种思维模式所追寻的客观现实目标,仍是人体阴阳之间的恒动平衡,也就是人体的整体和谐状态。
中医的道德追求
中医的道德追求,集中体现在医者仁心。中医以治病救人为天职,非淳厚善良之人不可为。晋代医家杨泉在《物理论》中也说:“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就是讲为医者必备的道德节操。古代中医一直强调要有仁心、做仁人、行仁术。也就是要做到德术双馨。同时也应为人谦和,虚怀若谷。只有谦虚谨慎之人,才能不断进取,成为良医。所以,中医的道德追求理应是仁和,也就是:高尚做人,低调做事,埋头苦干。医者仁术,中医必须在具体的临床治疗中体现出仁者爱人,行善积德的道德追求。
中医的行医方式
中医的行医方式是“亲民”。中医运用医者自身的智能优势来诊察疾病,望闻问切的过程就是充分与患者互动的过程。与病患促膝交谈,医患双方是真诚平等的。同时,作为一名中医,必须具备高超的才志。名医秦伯未说过:“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缺此不可为良医。”只有立志成才、精益求精,才能成为苍生大医。而认可生命价值的昂贵,是中医“立高尚志,成济世才”的动力源泉。
综上,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崇尚生命、崇尚和谐、崇尚仁爱。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