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翻译日”最初由国际译联于1991年设立,是全世界翻译工作者的节日。但直到今年5月24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才一致通过决议,正式将每年的9月30日确定为国际翻译日。中医的传播离不开翻译者的辛勤耕耘,其早期海外传播首先应归功于外籍中医翻译家。正是他们因为各种机缘研究并翻译了中医著作,才为海外民众了解中医打开了一扇窗。
克劳斯·C·舒瑞博格(德国)——较早的《灵枢》西文版本翻译者
他历任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荣誉教授、德国弗莱堡立夫国际中医学院教授、瑞士巴塞尔立夫国际中医学院董事会主席等职。早年与学者蒋清连将《灵枢》合译为德文并于1974年出版。著有英文版著作《针灸——最早的针刺疗法:一种新的治疗模式》。2005年,他又与比特·舒瑞博格合著英文版《舌诊图解手册》并于2007年推出德文版。
乔瓦尼·马斯欧西亚(意大利)——被誉为“欧洲中医之父”
乔瓦尼·马斯欧西亚中文名马万里,取“万里马”之意。出生于一个意大利医学世家,曾分别于1980年、1982年和1987年三次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善用针灸和中草药治疗疑难杂症,开设的诊所因而门庭若市,使其成为享有盛誉的针灸师和中药药剂师,被誉为“欧洲中医之父”。除了悬壶济世之外,他还积极著书立说,编写了不少英文中医著作,如《中医舌诊》《中医学基础》《中医临床学》和《中医妇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中的灵魂:针灸与中药的情绪和心理治疗》。其大部分著作已成为海外英语国家的深受欢迎的中医教材。除此之外,马万里还发表过多篇医学论文,并于1996年被南京中医药大学任命为客座教授。
内森·席文(美国)——“继李约瑟之后西方最知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
他生于1931年5月,哈佛大学科技史系博士,曾任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文化、科学史教授,被誉为“继李约瑟之后西方最知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主攻中国科学史,兼涉中国炼丹术史、中国天文学史和中国医学史等多个领域,其中涉及中医的著作主要有《当代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国古代的医学、哲学和宗教》。他与英国著名希腊科学史学者劳埃德合著的《道与名:早期中国和希腊的科学和医学》,对中国古代科学和古希腊科学作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文化整体”一说,即把科学看作是与彼时具体的文化、社会、政治等整体语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
曼弗雷德·波尔克特(德国)——学贯中西的中医传播者
曼弗雷德·波尔克特中文名满晰博,1933年生于捷克,博士毕业于巴黎大学,曾任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是著名的中医研究专家,享有盛誉。他学贯中西,通晓多种语言,对汉语尤为厚爱。中文藏书甚丰,仅中医书籍就达近万册。所著《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药理学》《中医方剂学》等书因考据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在欧美广受好评,屡次再版。他与学生合作而成的《系统针灸》因较全面地介绍了人体的经络、腧穴、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手法操作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他对中医充满了热爱,曾称“中医是成熟的科学,是真正的生命科学”,并认为西方医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世界需要中医来发展和完善现代医学。他毕生都致力于中医在西方的传播并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曾发起成立国际中医药学会,多次往返于欧美、亚洲讲学,推动了中医的国际化进程。他十分重视中医药术语的标准化问题,曾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国际标准化中医药辞典执行主编,于1988年就在《中医杂志》发表过《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化问题》一文,探讨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问题。其次,他也关注中医术语的具体的翻译问题。
艾尔莎·威斯(德国)——首个《素问》西文版本的翻译者
据说她1912年5月生于德国,2013年6月在加利福尼亚仙逝,享年101岁。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威斯师从著名的医学史专家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并于1947年获得美国学术界第一个医学史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威斯精通多种语言,对医学史有浓厚的兴趣。在恩师的建议下,威斯在读博阶段即开始着手翻译《黄帝内经》。经过为时4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她完成了《素问》第1~34章的翻译并于1949年出版。该译本考证详实,体现了威斯深厚的医学史功底。更难能可贵的是,该译本是《素问》首个西文版本,在中医古籍的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62年在国际知名的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中医针灸的文章《针刺疗法的过去与现在:真理还是谬见》。简要回顾了针刺疗法的历史,针灸在日本、欧洲等国的传播以及中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开展针灸治疗境况。她还以医学史家独到的眼光预测到,“针灸必将引起全世界医学界的兴趣”。也正是这篇文章让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众多的医学界人士注意到了中医针灸。
保罗·乌利齐·文树德(德国)——开创西方研究中医史的先河
他的中文名是文树德,著名的医史学家。1943年8月生于德国一个药剂师之家。历任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历史及伦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医学史和欧洲医学史,尤其擅长医学思想史、伦理史研究。视野开阔,善于收集并研习史料,撰写了30多部著作,其代表作《中国医学:药学史》《中华帝国的医学伦理——人类学历史的研究》《中国医学思想史》等都是开创了西方中医历史研究的先河,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有些著作包括德文版和英文版两个版本,如《什么是医学:东西方的治疗之道》。他还发表了120多篇文章,如《马王堆的发现对中医药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20世纪的中国药典:关于其历史与架构及结合中药这一特殊问题的考察》《20世纪中国的科学、医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独具慧眼。
因不堪忍受西方一些畅销的中医书中的“谬误”,他在中医翻译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精力。1986年,他出版了中医经典著作《难经》的英译本,采用英汉对照、译注结合的模式,全面呈现了《难经》的原文和有价值的注解,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一版再版,并于2003年推出葡萄牙文版本。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等人协助下,他还主持翻译出版了《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系列,其中的《黄帝内经素问——古代中国医经中的自然、知识与意象》和《黄帝内经素问词典》分别于2003年和2009年出版,《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王冰注本,79篇)则于2011年出版。因《素问》文辞古奥,源远流长,要精确理解原文也并非易事。他带领团队潜心收集和参考了中国现代当学者3千多篇(一说2800多篇)相关期刊论文并整理了中日著名医家1600年间的600多种(一说800余种)注释,通过在译文中添加脚注等方法,竭力呈现出《素问》的原貌。内容之全面,方法之严谨,至今无出其右者。另外,他还完成了《被忘却的中国古代医学传统》(即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的译注工作,与眼科专家合作完成了《银海精微》的英译工作等。他还精于梳理医史,治学严谨,在翻译中医名著时习惯考察著作的成书年代等外围性知识,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又细心考察术语的使用语境,追溯术语创造者或早期使用者先前的生活状态和对生命的认知。他主张尊重中医的文化特质,翻译要原汁原味,忠实于原文,在翻译中回归术语产生的语境,反对生硬地套用现代西医术语。中医术语多取类比象,他主张用直译的方法还原中医术语原有的隐喻的意象。此外,他在担任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期间多次组织了国际中医文献研讨会,还利用自己收藏的手抄本等丰富的中医藏品在欧洲陆续组织或协助举办了多次中医药展览,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在欧洲的传播。
奈杰尔·怀斯曼(英国)——主张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系统化
他的中文名是魏迺杰,1954年4月生于英国,1998年获埃克塞特大学辅助医学博士学位,从事中医英译工作多年,现任台湾长庚大学讲师,兼任美国标登出版社编辑等。他相继编著或翻译中医术语词典、中医经典著作等30余部,代表作有《实用英文中医辞典》《伤寒论译释》《中医常用字》系列等,提出的中医英译词汇为西方读者所熟悉,更被美国三大中医文献出版社中的两家指定为出版相关著作时的参考依据。
魏迺杰在中医翻译领域深耕多年,成绩斐然,提倡源语导向翻译法,主张中医名词术语采用系统化翻译原则。该翻译思想可从其博士论文《中医术语翻译——源语导向的方法》及其在2004年发表一篇文章《中医名词英译:应用系统化原则的翻译模式》中窥见一斑。他在翻译中力求保留中医术语原貌,术语的翻译一致且简洁。为此,他将中医术语分为4类并分别采用3种翻译方法:一般性名词,即日常性用语中名词,翻译成一般语言现有对应词,包括身体部位、自然现象以及不影响中医概念的西医词汇;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常见于表达身体部位、症状、病症名、症候名、治疗方法等则采用仿造法;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奏效时则采用造新词的方法,即利用英语现有的词形赋予其中医特有的词义。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