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医药典故正文

皇甫谧因病发奋成针灸鼻祖

在人生的境遇里,有时候伴随疾病而来的,除去痛苦的折磨之外,还有全力抗争后的希冀。1700多年前,曾经在河南新安(今属渑池县辖区)客居20多年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疾病中怀揣对生命的热爱,树立了一个典范。

公元248年,时年34岁早已经功成名就的皇甫谧,突然患上了痹证(风湿性关节炎),面对突然而至疾病的打击,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一方面始终坚定毕生的信念,博览医籍,自学针灸,给自己治病,另一方面,孜孜以求,勤奋钻研,撰写出了与《黄帝内经》共同奠定中医针灸学理论基础的皇皇巨著《针灸甲乙经》,并由此被后世尊称为“针灸鼻祖”。

其实,皇甫谧在20岁之前,还整天游荡,不通史书典籍。后来在叔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导下才开始发奋读书。为了尽快赶上荒废多年的学业,皇甫谧每天天不亮就开始起床读书,苦读到深夜才开始歇息。就是在干农活休息的间隙,他还会拿出携带的书籍全神贯注地学习。

就这样,经过6年的苦心攻读,皇甫谧的学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26岁时,他就写出了《礼乐》《圣真》等知名文章,还着手开始撰写历史著作《帝王世纪》《年历》等,逐渐成为当时知名的学者。虽然在文学、历史学等方面有建树,但皇甫谧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更加勤勉地读书。由于常年过度劳累,皇甫谧的身体变得羸弱起来。

公元248年冬天的一天清早,皇甫谧忽然感觉双手僵硬,手关节肿胀疼痛,浑身发热。家人赶快请来医生诊治。医生简单地号脉后判断皇甫谧的症状是偶感风寒所得,便开了几付汤药。几天过后,皇甫谧的症状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加严重了。

不得已,家人连忙请来其他的医生为皇甫谧治病,但是治疗的结果都不理想。此时,皇甫谧的右侧身体开始麻木,手关节疼痛难忍,同时还患上了中风,耳朵也出现了问题。每每病情发作时,他常常难受地大呼小叫,以至于父母和妻子、兄弟都不敢直视,只能躲避到门外唉声叹气和偷偷地掉眼泪。

“从表现症状上看,先生主要患的是痹证。他常年用功读书,过度劳累,导致正气不足,再加上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以发病。这种病,单纯服用汤药很难奏效,使用针灸大概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先生的病情被贻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为他准备后事吧。”皇甫谧患病后几年的一天,当地一位年迈的老中医四诊合参后无奈地告诉皇甫谧的家人。

“我不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去,抱负还没有施展,很多写作计划也没有完成,我必须活下来!”听完老中医的话,躺在病榻上的皇甫谧的心底升腾出一种更为强烈的生的希望,哪怕只有丝毫控制病情的可能,他都要大胆尝试。于是,皇甫谧开始攻读医学书籍,并着重研究针灸,与所患的疾病作抗争。

当时,中医针灸学说已经发展的初具规模,但是仍尚待完善。苦心人,天不负。皇甫谧通过广泛阅读医学书籍,按照针灸理论,选择一些穴位给自己治病,慢慢地竟然有了效果。然而,就在皇甫谧的病情开始有所好转的时候,他却误服了寒食散。

魏晋时期,服用寒食散养生是一种风尚。不过,长期服用这种由硫磺等矿物质药物组成的寒食散的人,最终多半会因重金属超标中毒而死。皇甫谧本来身体就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服用完寒食散,如果不及时解救只有命丧黄泉。所幸,在兄长的帮助下,皇甫谧通过服用三黄汤祛除了因误服寒食散而出现的病症。

这时候,皇甫谧已经到了不惑之年,所患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其叔叔家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也不用再行过继给叔叔家当子嗣的职责,就回到自己的老家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灵台县,另一说宁夏)。皇甫谧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皇室屡次征召他为皇室效命。皇甫谧不愿与当时的政治集团同流合污,探望过老家的亲人后,只好又拖着有病的身体四处漂泊。

后来,皇甫谧隐居在女几山(又名花果山,位于今河南宜阳县南部)教授门徒,著书立说。其中,考虑到当时针灸学发展的局限,他结合自学针灸以来为自己治病的实践经验,重新归纳、总结、整理《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所载的针灸理论,里程碑式地撰写出著作《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确定了今天中医临床常用的365个穴位中349个穴位的具体位置,统一了穴位名称,详细论述了这些穴位的针刺、艾灸的要领、禁忌和操作规范和主治功能,还针对常见疾病开具1045个针灸方,是第一部中医针灸专著,奠定了针灸学的地位,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并成为隋唐太医院培养医生的必读书目。

疾病锻造传奇。时光荏苒,历史早已经成为过往,但是皇甫谧忍痛写下的传世奇书,却犹如太阳的光芒,穿破岁月的风尘,留给后世中医和病人无尽的慰藉与恒久的温暖。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上一篇:“叔谦乞藤”与丁公藤

下一篇: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