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常见外科疾病 --> 胆石症 --> 中医治疗胆石症有哪些特点呢

中医治疗胆石症有哪些特点呢

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我国也不例外,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近20余年来,随着影像学(B型超声、CT及MRI等)检查的普及,在自然人群中,胆石症的发病率达10%左右,国内尸检结果报告,胆石症的发生率为7%。随着国人的生活条件及营养状况的改善,胆石症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是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我国也不例外,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近20余年来,随着影像学(B型超声、CT及MRI等)检查的普及,在自然人群中,胆石症的发病率达10%左右,国内尸检结果报告,胆石症的发生率为7%。随着国人的生活条件及营养状况的改善,胆石症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是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中医治疗胆石症有哪些特点?

 1、饮食、起居、情志调节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六腑,胆为六腑之一,又为中精之腑,内藏金汁(胆汁),胆附属于肝,主疏泄,其作用是调节胆汁的储藏与排泄,参与水谷精微的消化与吸收,肝胆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胆石症有直接的关系。如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情志损伤等因素刺激,可引起人的肝胆失其条达与疏泄,则体内湿热内生,气机不畅;久则湿热煎熬胆汁成石;胆石停留,湿热不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体内热盛蕴毒,毒热或熏蒸肌肤发黄,或深陷营血发厥,引起全身性的危重证候。一般的老百姓都知道爱吃肉饮酒的人、较肥胖的人、不爱吃早餐的人容易患胆石症,但不清楚一些原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减肥的人、素食主义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缺乏体育锻练)、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的人都很容易得胆石症,其主要原因是违背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导致消化及代谢的紊乱,因而得病。中医强调,五谷可养人,亦可害人、情志损伤为百病之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医极其重视胆石症病人的饮食、劳逸和情志诸方面调摄,所谓“三分治、七分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治病求本”、“标本缓急”、“标本兼治”:

 (1)中医治病在乎治本。胆石症的发生,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胆汁代谢异常而病,因此中医通过调理脏腑,疏肝利胆等方法,纠正消化、代谢上的紊乱,维持肝胆正常的功能,从根本上治疗,通过中药或配合其他一些疗法,可以使一些患者的胆石排出、消失;还可以防止胆囊或胆道炎症的发生;较长时间服用中药并能起到预防结石的再发的作用。

 (2)中医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胆石症治疗的原则是利胆去石,从根本上消除疾病。但出现炎症或急性症状时,就要把治疗的重点放在解毒抗炎上,及时缓解症状,控制病情,避免导致胆囊化脓、穿孔,或胆管炎症的出现。临床实践证明,中药治疗可以使许多病人避免急症手术,防止因手术引起的一些并发症。待病情好转后可进一步进行病因治疗。所以中医治疗胆石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

 (3)“标本兼治”。中医在治疗胆石症上除了针对病因治疗外,还十分重视对“证”的治疗。临床大部分胆石症病人常常表现有腹胀、咯逆、食欲不振和大便不畅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饮食,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可以改善症状,维持病人的正常生活。中医治病的另一特点是“整体观念”,有些病人除了胆石症之外,可能还有其他器官的病变,这些疾病相互影响,比如胆心综合征等,中医认为人体全身各器官是相互联系的,病与病之间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在治疗上必须重视局部并兼顾全身,临床许多病人来看胆石症,吃中药后不但胆石症的症状好转,其他病的症状也有改善,从而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3、“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历来强调疾病的预防,也就是“养生”之道,包括食疗、体疗以及修身养性等内容。

 胆石症的防治也离不开这些问题,总结起来,患者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合理的膳食(低脂、低蛋白、低胆固醇、少食油炸食物等),饮食要节制、节律;适当的体育锻练,并根据年龄、体质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保持正常的心态面对工作与生活,正视自己的疾病,如过分轻视或看重疾病都会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不良影响;还可向医生学习了解一些有关胆石症自我保健的方法,如按摩、气功等。

胆石症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胆石症  中医治疗  有哪些特点 免费索取胆石症资料

上一篇:脂肪肝与胆石症的异病同治的证明        下一篇:胆石症与胰腺炎的中医治疗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汇款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3-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