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胃炎诊断正文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九法

慢性胃炎中医学“胃脘痛”、“痞证”等范畴。慢性胃炎临床多发,分型复杂,中医药治疗具独特优势。纵观历史医家之治法,结合个人经验,我将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归纳为九法:

健脾益气法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易伤脾胃,使脾胃虚弱或脾虚重、脾阳不足,证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若脾阳虚,则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等,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临床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加减治疗。有资料表明,慢性胃炎病例中脾胃虚弱或虚寒的病机占82.9%,健脾益气法既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体质,又可调节胃肠功能,解痉止痛,减少渗出,修复糜烂,促进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增生。

养阴益胃法

胃喜润恶燥,肝火素旺或嗜食辛辣灼伤胃之阴津,证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常见于慢性胃炎。常用方有益胃汤、一贯煎、沙参麦冬汤等,常合芍药甘草汤。从临床观察,萎缩性胃炎出现红舌或光净舌的几率高于其他病种,养阴益胃法对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以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均有明显消除作用。应注意养胃阴寓于通降中。

消食导滞法

暴饮暴食伤及胃腑,影响脾胃功能,证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食后甚或恶食,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代表方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实验研究表明,消食导滞法能明显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使其排出量增加,增强消化功能。

舒肝和胃法

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克伐脾土,甚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证见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每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舌苔薄白,脉弦。若有化热趋向,则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治疗,化热生火者可选化肝煎、丹栀逍遥散;有热者选栀子、丹皮、浙贝母等;伤阴者可酌加沙参、麦冬。研究证明,舒肝和胃法具有兴奋胃肠,增加蠕动,促进分泌的功能。

化瘀散结法

肝气郁、脾气虚或病久不解俱能入络,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或瘀痰互结。证见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吐血便黑,舌暗或有瘀暗斑点,脉涩。常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证见偏实者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偏虚者用调营敛肝饮,配化痰散结药更好。研究证实,慢性胃炎存在血液黏滞性增高,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性、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流变学改变。经调查102例患者,发现100%有瘀血表现。同时胃镜下可见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或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黏膜变薄,粗糙不平或隆起结节等,尤其伴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其瘀痰互结,胃络不畅的病机更突出,用化瘀药配化痰药更有意义。此外,活血化瘀法能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溶解血栓,抗纤维化,从而促进胃黏膜恢复。化瘀散结法还抑制免疫系统,对自身免疫引起的慢性胃炎有良效。

化湿清热法

饮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湿困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证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内湿停滞,一方面易招外湿侵袭,可兼有表证;一方面气机阻滞,日久化热,湿热相搏而为病,证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紧,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代表方有平胃散、三

|<< << < 1 2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慢性胃炎的诊断

下一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