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
按起病年龄早晚区别,常见的有以下三类。
(一)Friedreich共济失调(Friedreich′sataxia)常于儿童或青春期起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变基因位于9q13~21。有的为显性遗传。病理为后根神经节细胞变性、丧失和周围神经及背柱、脊髓小脑束的继发变性,多数有皮质脊髓束变性。小脑浦肯野细胞不同程度丧失。部分病例有心肌变性。最早症状为步态不稳、容易绊跌、进而步态蹒跚、两腿分得很宽。以后上肢精细动作受影响,发展到有粗大的意向性震颤。躯干平衡受累时,病人站立或坐位时有身体不自主摆动。偶有头部规律性震颤。深感觉也受损时,则在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背景上又重迭感觉性共济失调的成分。病人闭目时共济失调更为明显;在视觉监控下,动作协调性可有所改善。常有小脑性构音障碍,言语含糊或呈吟诗状,严重者不能为他人听清。病程后期出现下肢肌力减退和胫前肌和手部小肌肉等轻度萎缩。检查时可见肌张力减低,腱反射迟钝或消失,以踝反射消失较早。锥体束征常阳性。感觉障碍主要影响关节位置觉及振动觉,首先发生于下肢的远端。尚可发现眼球震颤、视神经萎缩或神经性耳聋。病儿都有脊柱后侧凸,弓形足和马蹄内翻足等骨骼畸形。疾病早期即可有心电图异常。部分病儿的智能减低。病情呈缓慢进展直至严重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多死于间发感染或伴发的心肌病。
(二)小脑皮质变性(cerebellarcorticaldegenera-tion)主要病理变化为小脑皮质神经元的丧失。通常中年后起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首先出现下肢共济失调,站立、行走不稳。缓慢进展而有构音障碍和上肢共济失调。病程延续20~30年。其他神经结构相对不受累。伴发于各种恶性肿瘤的亚急性小脑皮质变性见十二章。
(三)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at-rophy,OPCA)成年起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散发病例甚多,但病理变化与家族发病者相同。都累及下橄榄核、小脑脚、桥脑底和小脑。小脑皮质的电镜检查可见晶体样包涵体,类似于副粘病毒的小管样结构。提示在某些病例可能有感染因素参与。常以躯干性共济失调起病,进而发生肢体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和辨距不良。几年后,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Babinski征。常有眼球震颤和视神经萎缩。部分病人在晚期发生肌萎缩和肌束颤动。作为本病特征性的软腭肌阵挛并不常见。其他尚可有肢体远端型感觉减失、眼肌麻痹、强直、震颤、精神异常、智能减退和直立性低血压等。
遗传性共济失调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 免费索取遗传性共济失调资料
上一篇:遗传性共济失调概述 下一篇:遗传性共济失调应如何鉴别诊断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