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神经精神疾病 --> 癫痫 --> 治疗癫痫常用方剂

治疗癫痫常用方剂

半夏(姜制)、胆南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生姜、大枣。功能清热,化痰开窍。适用于癫痫痰火内闭而见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内热,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一、常用方剂
  1.涤痰汤
  半夏(姜制)、胆南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生姜大枣。功能清热,化痰开窍。适用于 癫痫痰火内闭而见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内热,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龙胆泻肝汤
  栀子、龙胆草、黄芩、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功能清肝泻火,适用于 癫痫肝郁化火、痰热内闭而见心烦,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功能益气健脾,化痰定痫。适用于 癫痫心脾两虚证见倦怠乏力,心悸少寐,声低气怯,舌淡苔白腻,脉细。
  4。大补元煎
  生晒参、山药、山萸肉,熟地、枸杞子,杜仲,当归、炙甘草。功能滋补肝肾,适用于 癫痫肝肾不足,证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
  5,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红枣、麝香(绢包),黄酒适量。功能活血化瘀,通络定痫,用于外伤性 癫痫。
  6.柴胡桂枝汤
  柴胡、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原方为《金匮要略》治疗“心腹卒中痛”,功能为发散表邪,和解少阳。现用于治疗 癫痫证见反复发作,心下支结,不能饮食,口苦,苔白,脉浮或弦。
  7.风引汤
  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单包)、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功能重镇潜阳,清热熄风,为《金匮要略》方“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痪疯,日数十发”。现用于治疗肝阳亢盛,风邪内动之 癫痫。 
  8.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杭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功能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适用厂阳亢动风之 癫痫,证见心中烦热,面色潮红,头目眩晕,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脉弦有力。加减:抽搐加全蝎蜈蚣;痰多者加胆南星、菖蒲。
  9.羚角钩藤
  羚角片、桑叶、川贝、生地、钩藤、菊花、茯神木、白芍、生甘草、淡竹茹。功能清热凉肝,化痰熄风。主治热极生风,高热不退,痉厥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主要用于热性惊厥。
  10.黄芪赤风汤
  黄芪、赤芍、防风。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补气行瘀代表方之一。现用于治疗 癫痫气虚血瘀证。用于脑外伤后 癫痫,脑部各种炎症刺激粘连导致的 癫痫。
  11.大定风珠
  生地、麦冬阿胶(烊化)、鸡子黄、醋龟板、白芍、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炙甘草、生鳖甲。功能育阴潜阳,养肝熄风,主治肝肾阴虚动风之 癫痫。
  12.滋阴宁神汤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茯神、白术、人参、远志酸枣仁、甘草、黄连、生姜。功能滋阴养血,安神定痫。用于 癫痫阴血亏虚者,证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醒后头晕、心悸,唇甲淡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13.酸枣仁汤
  酸枣仁、知母、川芎、茯苓、甘草。功能滋阴养肝,益血安神,用于心血亏虚型 癫痫,证见虚烦失眠,心悸,舌红,脉细。
  14.甘麦大枣汤
  甘草、淮小麦、大枣。功能益气,养心安神,用于心肝血虚之痫证。证见心悸,失眠,抽搐。
  15.星香二陈汤
  胆南星、木香、陈皮、半夏、茯苓、紫石英、甘草、生姜。功能祛风化痰定痫,主治风痰痫证。证见发作前头晕、胸闷,恶心欲呕,随即猝倒、四肢抽搐,吐白沫,脉多滑大,舌苔白厚腻。
  1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龙骨、牡蛎、人参、黄芩、铅丹、桂枝、茯苓、半夏、大黄、生姜、大枣。原用于伤寒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躁,惊狂不安。功能疏肝泻热,重镇安神,现用于 癫痫反复发作,胸胁胀满,失眠易惊,善太息,脉弦滑者。
  17.清心温胆汤
 
|<< << < 1 2 > >> >>|

癫痫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918353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癫痫  治疗  方剂   免费索取癫痫资料

上一篇:癫痫辨证要点        下一篇:婴儿痉挛症的临床表现和危害有哪些?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汇款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3-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663239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6632397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