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胃液乳酸
正常值:含少量乳酸。
临床意义:乳酸增加,可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幽门梗阻等。
十一、基础胃酸分泌试验(BAO)
单位:毫摩/升(mmol/L)。
正常值:(3.9±2.0)毫摩/升。
临床意义:
1、基础胃酸分泌增高:主要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慢性胆囊炎等。
2、基础胃酸分泌减低: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继发性缺铁性贫血、胃扩张等。
十二、五肽胃泌素试验
单位:毫摩/升(mmol/L)。
正常值:最大分泌量(MAO):男性,17~23毫摩/升,女性,10~16毫摩/升;高峰分泌量(PAO):(21±9.5)毫摩/升。
临床意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高峰分泌量显著增高。当基础胃酸分泌试验(BAO)超过15毫摩/升(mmol/L),基础胃液量超过200毫升/小时(ml/h),基础胃酸分泌试验,高峰分泌量(BAO:PAO)大于60%时,即可确定诊断胃泌素瘤。进行性胃癌的高峰分泌量较正常低;胃溃疡并伴有高峰分泌量明显降低者,应考虑溃疡性胃癌。
十三、胃内因子测定
单位:单位/小时(U/h)。
正常值:VB12法:大于700单位/小时。
临床意义:萎缩性胃炎,内因子可降到600单位/小时以下。
十四、胃蛋白酶
单位:毫克酪氨酸/小时。
正常值:Anson法:基础胃液胃蛋白酶分泌量为(84.4±9.72)毫克酪氨酸/小时,最高胃蛋白酶分泌量为(190.29土15.31)毫克酪氨酸/小时。
临床意义:
1、降低:见于恶性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胃扩张、慢性十二指肠炎等。
2、增高:见于十二指肠溃疡等。
十五、胃液免疫球蛋白A、G(IgA、IgG)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向扩散法:免疫球蛋白A低于50毫克/升,免疫球蛋白G低于200毫克/升。
临床意义:免疫球蛋白A大于50毫克/升,免疫球蛋白G大于200毫克/升,均为阳性,见于胃癌病人。其阳性率分别为87%和93.6%。
十六、十二指肠引流液一般性状
正常值:见表1—10。
表1-10 十二指肠引流液一般性状
----------------------------------------------------------------------------------------------------------
D A B C
量(mt) 10-20 10-20 36-60 不定
颜色 淡黄色 金黄色 深褐色 柠檬黄色
透明度 透明或微浊 透明 透明 透明
黏稠度 较黏稠 略黏稠 黏稠度较大 略黏稠
pH值 7.6 7.0 6.8 7.4
比重 1.009-1.013 1.026-1.032 1.007-1.010
------------------------------------------------------------------------------------------------------------
注:D为十二指肠引流液;A,B,C分别为第一管胆液、第二管胆液、第三管胆液
临床意义:
1、颜色:如十二指肠引流液D管呈血色,见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出血、胰头癌等;如胆汁内有肉眼血色,应注意胆管肿瘤及出血性胆管炎;如胆汁混入较多胃液,久置后,可呈浑浊的绿色。
2、透明度:如因胃液混入致浑浊时,加碱后仍可变清,如不变清,应考虑有细菌、细胞、脓或黏液存在,见于十二指肠炎、胆道感染。无胆汁排出,排除引流失败外,见于胆总管梗阻,如结石、狭窄、肿瘤压迫等;如无B胆汁排出,见于胆囊收缩不良、胆囊切除或胆总管梗阻;使用硫酸镁之前,B胆汁已排出,见于胆管扩张伴感染或胆囊胆汁郁积时,其胆汁多呈黑褐色或绿色。排出异常黏稠浓厚的胆汁,见于胆囊液郁积,如胆石症;如排出异常稀薄的胆汁,见于胆囊浓缩功能降低,如慢性胆囊炎。胆汁内有颗粒性沉淀或胆砂,见于胆石症。
十七、十二指肠引流液的细胞学检查
正常值:无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偶见,上皮细胞、胆固醇结晶少量,无胆红素结晶。
临床意义:在十二指肠和胆道感染时,白细胞可成堆出现,甚至可满布视野,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在慢性炎症时,白细胞数量少,且多见淋巴细胞;十二指肠、肝、胆、胰等部位的出血性炎症或肿瘤,可见较多的红细胞;血性标本,多见于肿瘤;多见被胆汁染成淡黄色柱状上皮细胞,提示为十二指肠炎症和胆管部位的炎症;如见胆固醇、胆红素和胆红素钙结晶,同时伴红细胞存在,提示为胆管结石。
十八、十二指肠引流液细菌和寄生虫检查
正常值:无细菌、无寄生虫。
临床意义:如疑有细菌存在,最好将标本离心沉淀后进行染色镜检,检出率更高,有时可发现化脓性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等;如各部位引流液均出现同一种细菌,提示十二指肠或胆道系统存在炎症。在引流液中,尤其是B胆汁中发现虫卵,如钩虫卵、蛔虫卵或兰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则提示相应的寄生虫病的存在。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