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癌症肿瘤 --> 肾癌 --> 肾癌的症状及体征

肾癌的症状及体征

肾脏位于腹膜后,被腹腔内脏器和腰背肌肉所包绕,因此肾脏肿瘤往往缺乏早期临床表现,传统所称的由血尿、疼痛和腹部包块构成的“肾癌三联征”均为病变发展到较晚期的症状。

   肾脏位于腹膜后,被腹腔内脏器和腰背肌肉所包绕,因此肾脏肿瘤往往缺乏早期临床表现,传统所称的由血尿、疼痛和腹部包块构成的“肾癌三联征”均为病变发展到较晚期的症状。实际上,大多数病人仅表现出三联征中的后一项或两项症状,三项都有者约占10。然而引人注意的是,肾癌可能会出现多种“肾外表现”,临床上容易与其他全身性疾病相混淆,但同时这些症状又常常是导致病人前来就诊的原因。另外,由于肿瘤转移灶症状前来就诊而被发现是肾癌的情况也并非少见。

 1、血尿:肾脏通过尿液与外界发生联系,因此血尿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系由肿瘤侵犯肾孟或肾盏粘膜而引起。约40-60左右的病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血尿,通常为间歇性全程无痛肉眼血尿,有时有条状血块,系输尿管管型。血块堵塞输尿管时可引起肾绞痛。

 2、疼痛:肾癌引起的疼痛多发生在腰部,性质为钝痛,发生率约为20。原因除由于肿瘤生长牵张肾被膜外,还可由于肿瘤侵犯周围脏器或腰肌所造成,后一种疼痛往往较重且持久。血尿严重形成血块引起输尿管梗阻时可发生肾绞痛。

 3、腹部包块:肾癌病人有腹部包块表现者约占20,瘦长体型者更易出现,位于上腹部肋弓下,可随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检查者所触及的可能是肿瘤本身,也可能是被肿瘤推移的肾下极。如果包块固定不动,说明肿瘤已侵犯肾脏周围的脏器结构,这种病人的肿瘤切除困难,预后不佳。

 4、肾外表现:肾脏除了是一个重要的代谢器官外,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合成并分泌前列腺素E1,25—二羟维生素D3、肾素和红细胞生成素,肾癌可以分泌远高于正常水平的这些激素,同时还可分泌甲状旁腺样因子、高血糖素、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胰岛素等物质,由此造成了肾癌多种多样的肾外全身性症状约占20。这些症状除高血钙外,其余很难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消除,然而在切除原发灶后,指标多能恢复正常。

 (1)血沉快:肾癌病人出现血沉快的原因尚不清楚,发生率在50 左右。挪威奥斯陆大学所作的一项对236例肾癌病人进行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70.3的病人有血沉快的表现,甚至在被确诊为肾癌前6年时就已出现,因此提出对持续血沉快的病人应做肾脏B超检查以除外肾脏肿瘤。

 (2)发热:在肾癌病人中也较常见,发生率约20。最近的研究发现,25的原发肿瘤可异位分泌白细胞介素-6,这种异位分泌的白细胞介素-6可能与发热有关。

 (3)高血压:约20的肾癌病人有高血压,但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与骨癌的发生有关,因此,只有当切除肾癌后恢复正常的高血压才可确定是由肾癌所引起。肾素分泌过多、肿瘤内动-静脉瘘、肿瘤压迫肾血管都可能是造成高血压的原因。

 (4)高血钙:原因不是很情楚,发生率约10。可能与肿瘤产生的一种类似于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的多肽有关。切除肿瘤后恢复正常,肿瘤转移或复发后可重新升高。有时高血钙还可能由肿瘤转移到骨骼引起。

 (5)红细胞增多症:具体原因不清,可能与肿瘤直接分泌红细胞生成素或肿瘤压迫造成正常肾脏组织缺血、刺激分泌红细胞生成素有关。

 (6)肝功能异常:并非由于肿瘤转移到肝脏引起,又称为Staufer综合征,病人同时有白细胞减少、发热和肝脏局部坏死。切除肾肿瘤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否则很可能有转移灶。少数情况下还可伴有胆汁瘀积性黄疸。

 (7)其他:贫血、体重下降、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淀粉样变及神经病变等都可能发生在肾癌病人身上。

 5、精索静脉曲张:特点为平卧位后不消失,由于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阻碍精索静脉内血液回流引起。

 6、转移灶:肾癌发生转移往往较早,当原发灶很小时就可出现转移,而且转移的位置多变,几乎见

|<< << < 1 2 > >> >>|

肾癌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3003338(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肾癌的症状及体征  肾癌 免费索取肾癌资料

上一篇:该如何治疗肾癌        下一篇:肾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汇款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3-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663239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6632397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