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以文化营造中医药发展环境,以文化增进中医药影响力,在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途径中,百姓越来越喜欢中医,相信中医,运用中医,享受中医。
文化建设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5月中旬的一天,明媚阳光依旧洒满北京地坛公园的绿树草地,但今天来公园的人们却多了一份期待,这里将举办第五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第四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60多岁的老王带着孙子一早来到公园,中医药非遗文化展示、中医药健康社区体验、中医药养生技术指导、中医药专家义诊咨询、中药本草鉴识与体验、百姓健康文化大讲堂等让爷孙俩目不暇接,爷爷喜欢看中药饮片鉴识,还学了几个常用穴位,上小学的孙子对传统中药加工工具的药碾子产生了兴趣。黄昏时,爷孙俩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活动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以北京市东城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为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文化需求而打造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品牌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届,深受百姓欢迎。
“十一五”以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席卷全国,不但在繁华都市、机关社区广泛开展,还深入到农村厂矿、少数民族地区,为群众提供了科学、实用的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服务。
中医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2007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准确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列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做出了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战略决策。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了具体要求。2010年 6月,习近平副主席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中指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增强了广大中医药人员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指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药文化建设策略,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文化发展基础性研究项目。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初步掌握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形成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总体思路及策略研究报告》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 规划》。
各地政府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中医药文化建设方案,逐步构建起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工作机制。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从而为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普宣传提供了政策保障。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赵静向记者介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联合其他部门开展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年”,将用各种方式把中医药文化渗透到医院、企业、社区、校园。利用北京市东城区内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式主题公园等,让中医药文化融入市民生活中,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引导力和创造力,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在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精神指导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以其巨大的创造力、渗透力、凝聚力、影响力,发挥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等重要作用,营造了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中医药文化“大餐”,便民利民惠民
近年来,广东省中医院佘自强药师成了“大红人”,他的“靓汤”成为许多报纸、网站、博客争相刊载、转发的“抢手货”。煲汤、喝汤是广东人的喜好,有人还有随手往里面放一把草药的习惯。通过佘自强药师的讲解指导,百姓选食材和药材讲究了,什么季节放什么药、如何放,近70岁的张奶奶跟着这个“岭南汤王”学了不少知识,是个“超级粉丝”。
“我们的许多专家不但医术高超,还到社区、电视电台上宣讲中医药文化和科普知识,拥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说。医院定期举办的科普讲座、咨询活动和随处可见的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让病人和家属在防病治病教育中享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朱桂祯告诉记者,自2007年至去年年底,吉林省开展“中医大讲堂”、“名中医讲堂”和“百镇千村中医行活动”等活动,共举办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628场(次),直接受益群众63万人(次);制作和发放图书、光盘等文化科普资料近240万册(套),在社会中反响较大。
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拓宽思路,结合实际,推出各种中医药文化大餐,便民利民惠民,增强了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科普讲座、义诊咨询、健身演示、知识竞赛、图书杂志以及在电视、电台、网络、报刊、杂志等开设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专题、专栏、专版等,加大了中医药知识推广与普及的力度,广大人民群众学到了中医药文化知识,得到了健康服务。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广东省旅游局,将中医药养生保健与旅游结合,开展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并开展首批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的评选工作。今年启动的《江苏省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中,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行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服务推动行动等“六大行动”,突出中医药特色,使中医药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今年夏季,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中医药文化巡展活动,向社区居民赠送健康教育丛书,向贫困家庭发放冬病夏治哮喘膏优惠券等,在便民惠民中,群众感受到中医药的文化关怀和服务。
2007年,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3个部门联合主办的大型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中医中药中国行”,3年中走遍了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省份,共举办省、地市、县级活动366场,160多万人直接参加现场活动;组织文化科普讲座324场,现场受益者5万余人;向各地群众赠送价值501万元的中医药科普图书和价值1.5亿元的医疗物资;中医大篷车行程10万公里;举办基层培训487场,培训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人员9.2万人。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大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影响深远而巨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央和地方在逐年增加中医药事业投入的同时,专门增设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经费,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100万元,连续三年,组织实施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对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各地方同时也增加了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融投资机制。据初步统计,三年来各级政府用于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经费达5亿多元,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创新文化建设内涵和途径,打造精品群众称赞
走进中医院的大门,中医药文化气息常扑面而来。张仲景、李时珍等名人塑像、“大医精诚”横匾、中医药名言、养生保健箴言等等,营造出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通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从理念、行为、形象等不同层面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特色。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外在的行为规范、物质形象的总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主任委员张其成教授说,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中医药价值理念,加强理论和应用层面研究,有利于提升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关于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深入和丰富。
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专家群体和大批中医药文化专业人才。2009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天津等省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普专家委员会,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与指导。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和培训方案,已选拔组建2批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巡讲团。中华中医药学会推选出2批“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吉林省结合实施“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和培养了一批同行业尊重、老百姓喜爱的中医药科普专家。山东、江苏、江西等地连续数年举办中医药科普工作培训活动,中医药人员科普工作能力与水平普遍提高.
“十一五”期间,大量中医药文化精品相继问世,受到群众喜爱和称赞。一批批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将科学、准确、权威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提供给大众,维护了群众的健康利益。结合具体情况,各地及时组织编印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的作品宣传中医药,如“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及时组织中医药专家制作了《地震灾后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等疾病预防和健康常识宣传品,送到灾民安置点和群众手中。世博会期间,上海市编印了《中医药让我们更健康》中英文手册。民族医药文化科普作品创作也得到加强,如广西《中医壮医防病92法》、西藏《藏医养生保健手册》、新疆《谱写新疆中医民族医药绚丽华章》和《哈萨克医药常用处方选集》等,丰富了民族医药文化和科普市场。
一批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影视和戏剧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电视连续剧《大国医》,重现河南洛阳平乐正骨200年传奇历史,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放后,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甘肃省编排的大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