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麻黄汤证病性寒热探讨

麻黄汤证,是今人对张仲景所创麻黄汤临床指征的高度概括。《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即“麻黄八证”。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互参,即“伤寒表实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病位、病因、病性的概括。伤寒表实证,即病位在表,病因为伤寒,病性为实。病性者,为病理改变的本质属性,有虚实,亦有寒热。那么麻黄汤证病性是寒还是热呢?古今学者,看法不一,笔者就对此疑惑做一个简要的探讨。

麻黄汤证何以见热象

风寒袭表,郁闭卫阳,体表不得温煦,出现恶寒、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一派表寒之象,正如黄元御道:“阴气外束则恶寒,寒闭皮毛,经气不得通达,则壅迫而为痛。”这是大多医家的看法。然卫阳与寒邪奋起抗争,患者必现发热,出现热象:全身肌肤滚烫灼手,咽喉红肿,鼻腔干燥,如有火灼,甚则衄血,脉浮数等症。《伤寒论》第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成无己言:“凡伤于寒,则为病热。”风寒袭表为什么会出现热象?

麻黄汤证热象解析

《伤寒论》第3条言:“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大概就是张仲景给我们的答案。在临床实际中,我们可以发现,风寒袭表之初,患者只是一味的恶寒,出现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症状,却不见发热。若病情继续发展则必定出现发热,体若燔炭。这是因为寒邪可以骤至,但正气不能速来。麻黄汤证患者一般体质壮实,虽然正气姗姗来迟,但势大力宏,自不会败,与寒邪激烈抗争,出现表热之象。正如《医宗金鉴》所言:“未发热者,寒邪初入,尚未郁而为热,顷之即发热也。”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外感疾病的一个重要临床症状。在内外致热源的作用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迅速上调体温调定点(温阈),皮肤血管快速收缩,皮温下降,刺激冷觉感受器,病传至中枢,故见恶寒忽现,为“未发热”。随着机体通过寒战、毛孔闭合等使得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形成体温上升期,病人发热渐次剧烈起来,为“已发热”。

总的来说,寒与热的变化是由发病机制而决定的,正邪交争中,双方的实力变化决定了病性的改变。具体而言,寒邪实而正气不足,则斗争不足,病性寒冷;寒邪盛而正气强,则斗争激烈,病性火热。在不同阶段,寒热属性有变,麻黄汤只是辛温发散是否药不对证?《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载:“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后世医家吴鹤皋、朱震亨等均将“因于寒”移至“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前,即:“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可见表热虽烈,只要不入脏腑,则都可以用麻黄汤发汗散寒,正是“有热不清热,寒散热自散”。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通腑法治疗中风

下一篇:浊毒理论形成的社会自然因素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