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婴幼儿疾病小儿腺病毒肺炎正文

小儿腺病毒肺炎

小儿腺病毒肺炎是病毒性肺炎中较常见的一种,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多通过呼吸道传染。起病特点为急骤发热,往往自发病第1、2日体温达39℃,一般可持续1周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腺病毒肺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肺炎,流行地区广,以冬春季发病率最高,以三型、七型及十一型腺病毒感染为主,其他各型亦均有报道。主要病理改变是支气管炎和肺泡间质炎,严重者病灶互相融合,气管、支气管上皮广泛坏死,坏死组织和炎症浸润物充满支气管腔内,引起支气管腔闭塞,加上肺实质的严重炎性病变,更妨碍了通气和气体的交换,最后导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使全身代谢过程和重要器官的功能发生障碍。属于中医的“肺风痰喘”、“肺闭痰喘”、“火热喘急”、“风寒喘息”等范畴。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见于6月~3岁的小儿,大多在冬春季节发病,起病开始l~3天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在38~40℃,伴咳嗽,或有双眼结膜充血。一般在发病第四天后症状加重,患儿表面色苍白,嗜睡或嗜睡与烦躁交替出现咳嗽进一步加重,发病6~7天后,患儿出现呼吸急促、困难、喘憋,口唇和指甲发青等症状,虽用多种抗生素或中药治疗效果也不明显。轻症患儿在8~11天后体温骤降,咳喘等症状亦随之消失。重症患儿则面色发白、发灰,精神萎靡,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呼吸困难,四肢发凉,腹胀,也可合并心力衰竭、肺与胃肠出血、中毒性脑病等。恢复者于14~18天退烧,烧退后上述症状亦很快消失。如患儿合并细菌性感染,则发烧时间可更长。重症肺炎患儿,最后有可能死于呼吸衰竭,病死率约10%。重症患儿,即使肺炎好转,亦有半数以上留有反复咳嗽、喘等肺功能不全后遗症,少数甚至发展为肺心病。

诊断检查

1.X线胸片检查:呈支气管周围炎,大病灶改变为主,右侧多于左侧;小病灶多在两肺内中带及两侧下部。病极期可有胸膜反应或胸腔积液、肺气肿、肺不张。

2.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3.鼻咽分泌物于早期作病毒分离。

4.取双份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如4倍升高可确诊。

5.免疫荧光技术、酶标免疫检查法可用为早期、快速、特异性的诊断方法。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风寒闭肺: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质不红,苔薄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宣肺化痰。方用三拗汤:金沸草、杏仁茯苓前胡陈皮半夏荆芥麻黄甘草,适量配置。

2.风温闭肺:发热恶风,微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宣肺化痰,方用桑菊饮:桑叶连翘、杏仁、薄荷桔梗黄芩牛蒡子、射干、前胡、大青叶

3.痰热闭肺:壮热烦躁,喉鸣痰壅、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肺化方用清宁散:桑白皮、茯苓、贝母、车前子柴胡葶苈子、黄芩、栀子青黛、胆南星、竹沥,若血分热甚皮下有瘀点时加用丹皮、生地。

4.正虚邪恋

(1)阴虚肺热:病程迁延,低热汗出,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方用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炙枇杷叶、生地、川贝、阿胶银柴胡青蒿、甘草、茅根、灸鳖甲

(2)肺脾气虚:病程日久,低热起伏,气短汗多,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偏淡、苔薄白或舌苔花剥、脉细无力。治宜益胃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党参黄芪、茯苓、苡米、龙骨牡蛎、白术、莲肉神曲、甘草、砂仁、桔梗、桂枝

5.变证

(1)心阳虚衰:突然面色

|<< << < 1 2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小儿腺病毒肺炎概述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